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辉 《学理论》2011,(22):73-74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生产劳动理论,并对其进行了伟大的变革,从而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创立了真正科学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观点和方法,仍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这一科学学说的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同时也为它的究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页)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方法论原则,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顺利进行改革,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何磊 《学理论》2011,(2):34-3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是随着社会实践进展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在考察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一个方向,为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形势和"中国模式"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一百年来,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和目的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构和重建。其路径大体有三条:通过重读、重释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试图返本清源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释、补充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借"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之名,行否定、否弃历史唯物主义之实。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6.
国内长期以来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为"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最大误解,是对"历史唯主义"的"理论时空"的错误定位.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空间角度看,仅仅是揭示"人类社会"的人被"物化"、"异化"方面的客观事实之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从经济领域研究资本剥削使人成为依赖于物的经济动物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它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从时间角度看,它所研究的主要是"史前社会"经济形态自然过程中的人被物化、人依赖物的客观事实及由此产生的"唯物"或"物本"理论,并不包含马克思揭示的正态人化事实及创意的人本主义理想哲学.故"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时空"是狭隘的.马克思哲学绝非是"以物化为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而只能是"以人化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一些理论文章中,常说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或说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也有的既说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又说这是他的两个伟大发现。“发现”和“创立”这两个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发现”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才认识的。恩格斯在讲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时,正是这样正确运用的。如他说:“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374—375页)可见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社会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而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8.
麦月秀 《学理论》2009,(28):83-84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异化理论是探索历史之谜的试金石,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指明了方向;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的真道路。从试金石到真道路,存在方法上的一次转轨,但在转轨过程中异化理论没有被抛弃,异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阐述中得到科学的丰富与深化,成为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基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批判和革新西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前提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旨在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为科学指导,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深入探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物质根基""主力军""方法论"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为主导创立的,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马克思新世界观是新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亦即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见解";恩格斯晚年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在阐发他们"共同的见解",虽然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统一性仍然是主要的、基本的,差异是统一中的差异。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坎南以"正义无用论"为逻辑内核,以"内在批判说""革命动力说"和"外在批判说"为外层框架,重构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虽然这种重构有某种新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倾向:其"正义无用论"存在理论错误,"内在批判说"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革命动力说"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外在批判说"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布坎南站在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试图先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观,然后指认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再对此进行批驳来凸显抽象权利和正义观念的价值,实质上这是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立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彻底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有一个反映其本质属性与理论全貌的科学定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它不仅必须且能够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变化、研究对象、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而且必须且能够成为人们甄别一切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或者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其真马克思主义还是伪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与准绳。因此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和要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其追随者和信奉者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完整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阐释.毫无疑问,在卢卡奇的这部著作中,将总体性的辩证法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并且贯穿始终.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出现了变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卢卡奇拿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革命性武器,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经济决定论和暴力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尽管我们也不能忽视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即没有在根本意义上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无疑,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既蕴含了对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描述,同时又以政治经济学为方法载体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证明,这说明马克思的理论既包含人道的关怀,又是科学的体系。科学与人道的统一既表现为马克思评价社会发展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表现为马克思理论中科学认知维度和价值判断维度的共存。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片面理解,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二者都强调社会有机体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有助于走出"经济决定论",以新发展理念建构健康和谐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符合当前学科研究精细化、复杂化和界域模糊化的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构筑了社会心理的科学解释原则和心理图式;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探讨了"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转换的实现机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社会心理机制"的批判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心理领域关于内隐认知形式的探索;通过社会与心理双重视角切入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人们将不断刷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更好地延续其内在机理,增强它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家们不懈追问而未解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出发才破译了这一千古之谜,达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而马克思科学回答人的本质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相似文献   

18.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贯穿着一条内在逻辑:自身世界观思想未成型之前,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前提来研究现实问题;随着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他发现哲学原则的荒谬和无用,就离开"哲学的基地",转向"实证科学"研究。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中,"实证"强调研究"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基于实证研究历史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实证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0.
自由和平等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随着现代性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方式不断展开,现代政治逐渐分化出建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方法论。建构主义以个体为基础对应然的自由和平等之原则进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则从历史和"类"的角度对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实现路径进行"解释"。从结果来看,对二者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使二者陷入抽象化和形式化,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则使其回归真实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