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妄的写作     
写作和我一样,都软弱无力……   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到底需要多大的力量?这些力量又源自何方?……即使走两步退一步,也要坚持着往前走,不能回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冬天,我从乡镇被借调到淮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欣喜之情还未来得及抒发,就被陌生的环境和工作打入"无底深渊"——原本立志把写作定成人生梦想的我,此时却对公文写作充满了恐慌和畏惧。正在迷茫而又无措时,领导向我推荐了一个老师——《人大建设》杂志。初识《人大建设》,就被她的版式设计和精彩内容吸引了。从此,一头扎入其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对写作,我心怀感激。有文学相伴的日子妙不可言。青春文学当红领军人物雪小禅说:“写作是一场修行。”而我更觉得,写作,其实是一场自我与灵魂的对峙与角逐。写作,是为了寻觅灵魂的真实,倾诉人生的各种感触,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在不停地与自我作斗争,逼迫它取掉所有的伪饰与迷乱,显出最本真最质朴的一面。写着写着,感觉心里空了,感觉自己又回复到一种空蒙的状态,于是,又逼迫自己静下心去阅读,去思考,于是,这灵感才能如山泉之水喷涌不绝,自己这心里也才是踏实的,生活,也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陈祖芬 《中国保安》2004,(24):33-33
作家写作各有各的习惯,有人清晨脑子好,有人深夜灵感多,有人在烟雾中天马行空,有人在茶香中文思汹涌。不过,有一点或许是共通的——需要安静,甚至需要僻静,于是闭门谢客,或者干脆住到乡下去。今春我要去宁波写作,宁波朋友喜孜孜地告诉我已安排好一个宁静的住处。我说不不,我写作一定要身居闹市,人越多越好。我喜欢熙熙攘攘的生活流,看大家快乐地享受这街道这商店,快乐地分享大家的快乐,享受人气。平日里飞来飞去的,机场和机上,都是我常用的工作间。周围全是人,可又谁谁都不认识,热闹而不干扰,人气高而又有只身独处的大自由,我很多的文字,来…  相似文献   

5.
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之中。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吧,但在这些年里,我才体会到了它对我的重要。因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国际的国内的,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刺激着、威逼着,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选择了我,那么,现在怎样去写作呢?  相似文献   

6.
1996牛冬李,我退伍报到后不久,民政局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调走了,退伍办在审阅档案时发现我在部队是新闻报道员,便让我在待分配期间留在民政局办公室临时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到民政局上班后,刚接触民政工作,看到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我连一篇“豆腐块”也未见报。局里让我帮忙搞宣传,可我……我的脸有些挂不住了。此时,办公室李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便鼓励我说:“看你过去的稿子,文字功底不错,现在主要是不熟悉业务知识,不要泄气,坚持下去。”又给找来一些《中国民政》、《当…  相似文献   

7.
我并不是一个优秀或出色的写手。说这些话时,我满面羞愧。因为我毕竟同文字打了20多年的交道了。 最初的写作,可能是出于好玩。可是玩着玩着,就玩上了瘾。怎么说呢?在我看来,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欲望的激情宣泄,更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滋润与呵护。因为没有一颗真诚而纯净的心,就很难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来。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职业写作者。虽然写作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两位一体,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我首选阅读。单纯的阅读,对于我来说,那是生命中的大乐趣。在我早年的阅读中,北岛们在八十年代编的油印刊物《今天》让我爱上文学,而后来读到的中国古典诗歌和国外的里尔克、庞德们的诗歌,让我在写诗的练习中养成了自省式思考,在写作的时候努力追求着简洁、诗意和睿智。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0,(4):98-99
《小康》:76岁的您,创作力这么旺盛,让人钦佩,您的日常一天是怎么过的?是怎样的一个时间表?王蒙:我在京时每天有四到五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写作。一至二小时阅读,其他时间闲逛或看电视等。我力求限制自己的写作时间,因为我发现,  相似文献   

10.
她们被称为“爱情教母”,用她们对一场场恋爱的诠释和讲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人。有人说,女人写作总是在写她自己。情书、细节也总泄露出她们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11.
大舍大得     
吃罢早饭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没想到,电脑又出问题了!我愉快的心情顿时变得烦躁起来。上午是我写作和投稿的时间。电脑开不了机.写好的文章也就无法发送出去,而送到维修部去修理.得耽搁好几天的时间.这让我怎能不郁闷呢?  相似文献   

12.
面孔     
杜勇 《人民公安》2011,(16):59-59
我的一个诗人朋友说,他写作的时候,他显得年轻,生活中,他显得老成。  相似文献   

13.
害怕敲门     
读书写作之余,我喜欢约三朋四友到家里喝酒呀、谈天呀、博弈甩老K呀。所以,我一直是有敲就开门的。一边跑出采,一边喊:“来了来了!”门一开,哈哈笑语,好不快活。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真害怕有人敲门了。有一个星期天,早饭过后,把妻哄上街.然后关了门,坐下来想写点乐西。不大一会儿,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我起身去开门。门一开,-只黑乎乎的手伸到我胸前——是一乞讨者。我立即掏出两毛钱给了他,嫌少,我又给了他一毛。“人家至少给我五毛!”“要饭还讨价还价!”我说着缩回身体,关门时我分明听到地骂了声:“穷鬼!…  相似文献   

14.
赵辉 《台声》2011,(4):98-101
月初,借着马世芳宣传新书《昨日书》的机会,又一次见到了这位闻名两岸的台湾大龄文艺青年。棉布衬衫、牛仔裤、球鞋……这个年至不惑的台湾六年级生(特指台湾“70后”一代),依然青春气十足。“我承认自己装着一个老灵魂。”在这个老灵魂里,装着的是聆听、是阅读、是写作,以及更多。  相似文献   

15.
我爱写作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课,语文老师捧着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我很神气的样子,不时观察周围同学的反应,看到大家用一种钦佩的目光看我,我高兴极了。以后,我的作文总是第一个交上去,并且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渐渐地,一有空我就划拉几笔,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从此就与写作分不开了。开始我投搞,在白纸上抄得整整齐齐,没有一处涂抹,然后装进信封,跑到镇上,郑重地放进邮筒。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杳无消息。毕业后在一家工厂上班,没过半年,工厂倒闭,我就飘泊到了北京,这期间一直没有间断写作,书包里带的都是手稿。在车上想,…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我从部队退伍返乡后,有幸在民政局当了一名临时工。到民政局之后,我在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用手中的笔,满腔热情地为民政工作放声沤歌。某层民政工作线长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民政工作者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时时处处把党的温暖送到最可爱的人和最困难的人的心坎上,他们感人的事迹,激发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到民政局不满一个月,我就与同事共同采写了《后方为战士排忧解难,前线为家乡增光添彩》等30多篇稿件,其中有3篇在帐阳日报》还上了头条。局领导见我有这方面的写作特长,便让我负责信息…  相似文献   

17.
我见过一些著名的老科学家,他们精通本行,自然不在话下;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本行以外的文、史、哲,也有相当造诣。谈起历史来,深入细致,娓娓动听,不时还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使四座为之倾倒。如果需要写作,他们也笔墨酣畅,短诗长词,一挥而就。如此多才,令人赞叹。但仔细一想,又担心这样是否过于分心旁鹜,浪费了精力。后来见得多了,久而义之,我悟出一个道理来:正是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帮助他们成了科学家。要不,也许旧社会的险风恶浪,早就把他们吞噬了。这奥妙,就在一个“识”字。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有过人的勤劳和出众…  相似文献   

18.
台北的海峡学术出版社要为我出版一个集子,编什么内容,我甚犹豫,迁延甚久,并未动手。北京的九州出版社也提出要为我出版一个论述台湾的集子,我这才觉得有必要要当一回事来做了。我试图把我以往写作的有关台湾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文字,搜罗起来,勒为一集。这样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写作这些文字的缘起。  相似文献   

19.
不经意间,《人大建设》在奋进中走过了1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与《人大建设》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初交、知交直到挚爱的过程。10年来,《人大建设》伴我在人生旅途中逐渐走向成熟,扶我在生活中踏上写作之路,送我在工作中步入领导岗位。《人大建设》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王颖 《天津人大》2008,(10):43-44
秋天来了,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屈指数来,自1998年调入人大机关从事宣传工作已有10个春秋。坦言说,经过这十年,我深深地爱上了人大宣传工作,甚至把学习人大新闻写作,宣传人大工作,作为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