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坚持走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军事、科学、文化的中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城市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对于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现代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近代城市文明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革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极度增长,新产业的出现带动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二是近代城市出现了生产力的高度集中和社会财富、规模企业、…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主体制度优势,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何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方而没有发生在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激发了中外学者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激辩,其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启示在于,令我们明确技术发展的制度诉求,即先进的技术要素如何通过制度变革而成功地转化为普遍有效的新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及其引领的工业文明模式制造出严峻无比的全球生态危机,资本主义资本取向的经济制度、专家统治的决策组织制度、技术至上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享乐主义的现代文化等制度缺失遭到了严厉的生态学批判.要成功地实现从现代技术范式到绿色技术范式的转向,从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政治革命和制度重建,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制度背景与民众基础的不同而施以差异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 类社会迈向21世纪之际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中国同时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我们不可能跨越工业化、信息化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 ,我们既要全面实现工业化 ,又要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依靠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轮驱动。一、传统产业在我国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首先 ,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阶段 ,传统工业仍是支撑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质。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发展过程。因而发达国家之所以…  相似文献   

6.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球规划,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通过了《21世纪议程》,使持续发展这一模式实现了国际间政府层次的共识。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即着手编写《中国21世纪》。因此,这次大会就成为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传统观念上的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指标,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以形而上学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自然环境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存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建军 《理论视野》2007,(12):18-20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社会形态,这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  相似文献   

8.
以电力产业作为典型代表,分析垄断结构嵌入下的增长实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在政府竞争和不完美监督的共同约束下,上游垄断结构的嵌入扭曲电力终端价格结构,使得小工商业用户面临较高的电价,而大工业用户面临较低的电价,这造成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和产出的快速扩张;但是由于资源能源和环境、资本以及规模的限制,这种重工业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短期限制、中期纠正、长期规范"的转型路径,以在调结构的同时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我国的工业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处于工业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乡风文明发生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初步转型。在生产就业方面,表现为“重农务本”、“安土重迁”观念减弱,弃农从工之风逐渐兴起。在生活方面,表现为崇尚美观实惠的消费理念、自由简单的婚姻理念、干净卫生的日常生活理念逐渐增强。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为科学意识、合作意识、政治意识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正在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我国将在充分汲取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 ,逐步走出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在发展问题上带来的“非生态”困境 ,走出一条以生态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民族边疆地区在走入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 ,究竟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能否实现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胶着状态、甚至直接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做好这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均需要我们认真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是现代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人类实践对科学的理解,将其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从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以及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虽然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要最终实现工业化仍然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工业化后期应该改变高投资、重化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完善绿色生产方式,消除传统发展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确保我国在高质量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能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毅 《理论导刊》2003,(2):12-15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又要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优化,做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协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发展、高速度低效益、高数量低质量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选择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化发展新路,而转变增长方式正是实现这种要求的基本途…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困境,其中,经济性困境主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难、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完备等方面。摆脱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性困境,应该注重以绿色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激励结构和政绩考核机制,实现消费的绿色化转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在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对发展本质、规律和趋势的理性把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推动绿色发展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绿色发展是现实困境与美丽期待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文明转型与范式转换的统一,是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这是因为:一、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如工业排放的三废,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二、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萧条甚至频繁倒闭显然是经济效率的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企业和社会共同利益所在,是企业和社会同步发展面临的共同任务。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传统企业发展的内涵。传统企业发展只重视企业规模、资本积累、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因素的作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把伦理…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止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高消耗追求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兼顾当代与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闫晋虹 《学理论》2013,(22):45-46
农业、农民、农村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不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还是近现代的工业文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重温经典作家对三农问题的论述以及我们国家领导人对此问题的实践探索,能够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历史借鉴,同时,对我们完善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的理论宝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方正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加快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型新农村、侨乡和社会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