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谢斌  杨晓军 《理论导刊》2023,(1):82-87+119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后,我国治贫阶段进入“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重心也由消除绝对贫困进而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当下,乡村振兴仍然聚焦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最首要的问题便是相对贫困治理。从政策协同理论的视角看,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在协同主体、协同内容与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为此,可通过主体协同共治、内容衔接共通和机制协同互促的方法来促进其有效协同,并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多维识别标准、统筹城乡相对贫困治理、转换“输血”扶贫模式等四个层面的政策选择来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程青 《瞭望》1996,(47)
“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199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然而,“扶贫”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什么?发粮发款是“扶贫”,送钱送物是“扶贫”,可为何不少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如何帮助贫困地区从根子上真正消除贫困? 山西省吕梁地区从人的角度作了一点尝试。 吕梁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全区13个县市中贫困县就有9个之多。贫困人口达110万,其中包括一部分处于特困状态的人口与村落。在对特困村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剖析之后,吕梁决策者们发现特困村  相似文献   

3.
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0,(51)
2000年11目 30日这一天,距离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还有30天,本刊驻贵州、山西、青海记者,分别走入三个贫困农民的家庭,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贫困,和为了摆脱贫困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李楠 《瞭望》1986,(49)
甘肃有个“两西建设指挥部”。“两西”指“河西”和“定西”,都是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要道。“河西”或称“河西走廊”,共有十八个县市,处处绿洲,土地富饶;“定西”代表陇中地区,也是十八个县市,一片黄土地,干旱贫困。 “陇中苦,甲天下”,此一说法,流传已久,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仍为我国几大贫困地区之一。听说近年来由于政策改变,开始注意生态环境,定西有了转机。历来受贫困折磨的陇中广大人民真的苦尽甘来了么?正巧省里要在定西召开全省种草治贫三年总结会议,于是我们从兰州赶往定西。  相似文献   

5.
早日实现基本“普九”的目标,是许多贫困地区的梦想。山西吕梁地区13个县市中,现在已有9个过了“普九”关,多数贫困县市的义务教育取得进展。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受资金匮乏等因素困扰,一些贫困县“普九”进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县市统筹利用教育资金时,走入误区,使义务教育处于无奈的困窘当中。 吕梁地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张绍明说,近两年吕梁一些地方中小学失学率上升、尤其初中失学率反弹到两位数,原因多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到贫困地区去”,这是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选择首次调研之地时的“特殊要求”。自5月6日起,何鲁丽率队在四川、贵州这两个全国有名的贫困大省,对农村扶贫攻坚情况、计划生育工作、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及两个省的民革工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深入调研。 不能让贫困进入21世纪 我国目前尚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本世纪剩下的不足三年的时间里,要使这些人脱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7.
说起结核病,许多人会觉得它是个“穷病”——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还会有结核病吗?答案是惊人的: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结核病仍在广泛流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导致更多的贫困,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今年3月24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其主题为遏制结核,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贫困——兼论福利制度的区域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贫困现象的考察分析 ,对区域贫困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区域贫困产生的经济动因和制度背景。在提出“区域基尼系数”和“区域洛伦茨曲线”的概念后 ,将之作为分析区域贫困的工具 ,并用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贫困问题 ,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利制度的区域安排  相似文献   

9.
将扶贫的基本行政单位划小到村,可以使扶贫资源的分配更精准、更公平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式扶贫边际效益的降低,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一些曾经贫困,如今得到发展、不再适用贫困标准的县不愿摘掉“贫困帽”,其原因之一在于“退出标准”没有建立起来。而推  相似文献   

10.
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也是一个世纪性的命题。在中国,到本世纪末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中国政府的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神圣使命。为了表彰在与贫困做斗争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展示中国青少年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坚定人类战胜贫困的信念,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授予郭七保、陈凤霞、李勇、任国利、宋芳蓉等5人“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1996)”;授予牙美芝等18名青少年“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11.
重视农村的文化扶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反贫困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扶贫方式实现了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 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最初是“输血”救济,即单纯地向贫困地区送钱送物,虽然起到了暂时救济作用,但没有使原本“体质孱弱”的贫困地区出现活力与生机,相反却养成了当地群众的严重依赖思想和干部无所作为的工作作风,贫而安贫, 一蹶不振。送的粮吃光了,钱用光了,衣穿破了,扶贫生产贷款挪作非生产用途,有贷无还,再贷不灵。“输血”救济不但没有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反而使他们陷入了贫困的“怪圈”之中, 难以自拔。有人说,解放前是“命运意识”将他们牢牢地锁在贫困之中,他们自认贫穷是命中注定的;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救济和扶贫优惠,逐渐养成了他们的“依赖意识”,从依赖集体到依赖国家,把希望一味地寄托在各种扶贫和救济上,不思进取,从而成为他们贫困延绵的主要内因。  相似文献   

12.
苏北革命老区泗洪县太平乡有个“农家乐业余剧团”,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四邻八乡演出,为丰富贫困乡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年“送戏下乡”的情势下,这个农家“土剧团”却在走乡串村、送戏到户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送戏  相似文献   

13.
与绝对贫困治理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并非仅从物质层面消除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而是一项以普惠性政策助推和社会进步变革的方式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时富裕的系统工程。已有研究多聚焦于相对贫困概念、表征和社会后果等,对其类型有所探讨,但存在交叉和兼容,且机制提炼不足。根据“个体内在禀赋-社会外部支持”分析框架,本研究将相对贫困划分为外部抑制型、内源诱发型、双弱型和双强型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政统合下的“感知-增能型”学习和“接收-迭代型”学习的双重学习模式。两种学习模式并非独立,而是以串联形式协同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对不同主体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角色与互动机制进行分析,超越了党政统合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解释,亦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立权  张亮  何伟  陈晨  张斌  陈地  王靖 《瞭望》2020,(15):16-22
初春的呼和浩特,草木尚未返青,大棚里已绿成一片。5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田吉喜穿梭在香瓜大棚里,封顶、绕头、掐叶,把瓜秧子收拾得井井有条。“疫情发生后.最担心没活干、没钱赚。”田吉喜说,“党员干部冲在前面为我们想办法,安排我在大棚务工,上个月收入了3000元。”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截至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个“硬骨头村”要啃、551万人口尚未退出贫困序列。钾足一股劲,与贫困较量,到了滚石上山、向顶峰冲刺的最紧要关头。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的根源。如果不首先解决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上的贫困,那么,我们的扶贫开发就会事倍功半,长期处于缓慢爬行的落后状态。因此,贫困地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扶贫取得显著的成效,就必须首先针对“观念贫困”这一实际,坚持扶贫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实施“观念扶贫”工程。 “观念扶贫”就是联系贫困地区观念贫困的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打开思路,找准出路,为扶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最重  相似文献   

16.
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综合概念,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是绝对贫困,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是相对贫困。 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权告》和《贫困报告》中有关贫困和发展的定义更具广泛性和多元性。认为人类贫困指的是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我国完成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后将开启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目标的新的贫困治理阶段,社会救助制度在此期间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成绩和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本文认为,“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应该转向以治理相对贫困为目标,继续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着眼于更高的社会效益和运行效率。为此,“十四五”时期应该提升社会救助的贫困识别标准,扩大社会救助的行动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服务救助体系建设,并加强和优化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于滨  郭庆 《瞭望》2003,(48)
目前,“我国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其中,“农村医疗救助”率先出笼,政府将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基本成型,政府酝酿从城市中最困难的人员探索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19.
到2000年,我国要消除贫困,不使贫困跨入21世纪。这是我国1993年4月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旨。这一计划要求用7年时间解决我国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大课题。 今年是“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三年。这组专题报道,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江西的萍乡市、陕西的延安地区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抓扶贫工作的思路和做法,相信对各地的扶贫工作会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0,(38)
组织东部13个发达省市与西部10个贫困省区之间开展东西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扶贫决策,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共同富裕”理论和“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实践。 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指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发达的省,都要对口帮扶西部一两个贫困省、区发展经济。199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正式部署了由北京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