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地位已是当代国际政治学者和符国政治家们的共识.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军事外交也不例外.所谓军事外交,是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全目标,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进行的交往、交涉和活动,是一国对外关系和总体外交的-个重要方而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国国防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对一国而言,其军事外交的基本目标,无疑在任何时候都是要维护本国的围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地位已是当代国际蟛游者和各国政治家们的共识。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军事外交也不例外。所谓军事外交,是指主权国家的国防部门及武装力量旨在增进和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尤其是国防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3.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学理论》2011,(16):42-43
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徐欢 《学理论》2010,(1):63-64
朝鲜核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与中国的战略关联度很高。朝鲜核危机中,中国被动地卷入其中,难以独善其身。中朝之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和政治联系。朝核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利益、政治外交利益和战略缓冲空间。如果朝核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一旦发展到武装对抗的地步,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的波及。  相似文献   

5.
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的兴起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中国的外交更强调双边主义,注重通过外交谈判和交往的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即使是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国也一直坚持奉行双边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凯风 《瞭望》2003,(11)
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斗争已到了“揭盖子”的最后关头。冷战后大国间的合纵连横和外交攻防,在这几天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角逐的激烈程度,超出任何一方的想像。 美国人已经决心要把战争进行到底。虽然外交斡旋仍在继续,但这种斡旋已由阻止战争演化成表明对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众多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说明对外交往已不再只是国家的专利。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外交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地方政府、政党以及民众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合作,日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在中央外交框架内的分层现象。然而性质决定行动,这些利益体的对外活动都是也必须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不得与国家利益相抵触的。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之初爆发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引起世界力量间的合纵连横与外交攻防,从而带动多方面的国际较量。这些较量展示出在建立何种国际秩序上的激烈角逐,强力冲击着现有国际秩序。 首先,美寻求安理会授权未果后执意丹战,并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排斥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说明了美无法强加意愿于联合国,显示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至上是邓小平国防战略理论的最高原则付小青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权比人权更重要是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继对外开放、和平与发展、国家新秩序等重大国际战略思想后又一理...  相似文献   

10.
帕麦斯顿是一位可与丘吉尔比肩的重要历史人物,支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外交政策20余年.他的外交政策明显地具有强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支持"比利时独立、推动克里木战争和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有三:保持欧洲均势、开拓海外市场和满足公众舆论.而英国的工业霸权和海上霸权则是其经济后盾和军事后盾.帕麦斯顿奉行非常现实的实力外交与强硬外交,以武力、战争来为英国资产者获取利益,为此不惜与法国对抗、与俄国兵戎相见、远涉重洋侵略中国.  相似文献   

11.
国际冲突导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冲突是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围绕利益归属引发的矛盾,对抗和战争状态,是人类生存流程中最敏感的问题。本文借鉴相关科研成果,从地缘因素、宗教因素、帝国主义因素、权力阶层化和不平稳化、利益分配和利益占有的非平等化的非均势化因素,以及民族主义因素等方面,梳理出对国际冲突或战争根源的基本认知思路。作者提出国际冲突原因不仅是利益之争,异质文明碰撞导致冲突的因素概率也在增加,战争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几个月以来 ,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备紧锣密鼓 ,为了寻求对伊战争的国际支持和合法性依据 ,美国曾经进行一连串的外交努力 ,争取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不过 ,美国已经表示 ,即使得不到联合国授权 ,他也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果然 ,海湾地区又一次战争终于在 3月 2 0日打响了。这场战争成为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的后果 ,全球观察家纷纷发表评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也试对这次战争的深层原因和战争的性质及其后果问题作一个分析。一、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深层原因虽然国际社会曾经为避免新的海湾战…  相似文献   

13.
东京专电 海湾战争早已宣告结束,但此间各界人士仍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议论这场战争对今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日本外交战略的影响。记者也就此问题采访了日本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菊地昌典先生。他说:“海湾战争结束了。但是,这场战争的结局在向全世界各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布局。鉴于沿线地区政情以及所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一带一路"建设不能仅把重点放在经济外交上,还应当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大力推进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5.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1世纪战争将有如下特点。多样化是21世纪战争的重要诱因特征。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基本经济政治矛盾的发展变化,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变化之中,无论是战略格局还是世界秩序都还没有定格。原有的许多矛盾没有解决,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又在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战争的诱因必然出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21世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也不会尽快得到根本改变,因种族、宗教、领土、能源、经济利益纷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华庥 《瞭望》1996,(38)
这些天,美国导弹袭击伊拉克(美谥之为“惩罚”),闹得全球风雨。 美国大选四年一度。大选临近,竞选双方互相攻讦,无所不用其极。外交经常成为大选赛场中攻打对方的牌。“惩罚”伊拉克就是美国外交事务受制于国内党争的宿疾的又一次大发作。通常说“外交是内政的继续”,是指外交一般要服从国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要求。但,这句话在美国已经变形,变成“外交是党争的继续”。不仅大规模袭击伊拉克如此,美国对待其他国际事务,如波黑战争、对华政策等,都曾经成为党争中的筹码。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刚刚开过。多尔和克林顿正式摆开争夺总统宝座大战的架势。多尔在内政外交多方面找岔儿,  相似文献   

17.
虽然伊拉克还硝烟缭绕,英美却已急切地把伊战后重建摆上桌面。围绕这个问题,国际社会将展开新一场的舆论和外交攻势,标志着围绕伊拉充问题上的斗争已进入新一阶段,即从对伊拉克的战与不战转向战后重建和维护自身利益上来。美、英、法、俄以及联合国之间就重建问题所表现出的不同观点可能使国际社会再一次陷入分裂。那么关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斗争焦点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近代历史上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崛起时在对外战略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到,战略方针上,中国应坚持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双重心,且任何时候应牢记周边外交的重心与基础位置。战略措施上,中国和平崛起不能完全排除军事手段,要着重加强海外利益优化、公共外交、塑造与建立国际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道义和利益交织,人权承载贸易,利己超越利他,权力胜于民主。美国外交对现实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它对道义的忠诚。国际道德的困境在于“大国失效”,具体说就是“美国失效”。就本质而论,美国同十九世纪的大英僭主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国际规制、完善国内立法、融合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充分调动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保障美国在贸易、金融和投资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具言之,美国通过以提供公共产品为切入点、以国际制度建立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来维护和扩展其海外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在海外经济协调、扩大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公共产品、树立大国形象,提高各方参与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