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病重期间我没在身边,等我赶回去时,父亲已经不行了,贴耳倾听,似乎听到那句常挂嘴边的话,代我看看大别山!这是父亲终身的愿望,他不止一次去过大别山,梦魂牵绕着大别山,那里有他和战友们洒下的鲜血,有遗留在那里突围的枪声,还有与乡亲们久久挥之不去的一腔情缘。出发前,我找到了父亲保存已久的那个牛皮文件包,牛皮的表面己经退色,底部有炮弹皮划过的痕迹,但依稀可见烽火岁月刻下的风  相似文献   

2.
马德 《新青年》2005,(10):6-6
父亲是个搓澡工,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城南李记澡堂给人家搓澡。我已经长了很大了,也没有人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即便是在夸我,只要别人说到我是搓澡工家的儿子,我就会远远地走开。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旁边冲凉,父亲在槐树底下坐着抽烟,冲到一半的时候,父亲站起来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黑暗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我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丢人现眼。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3.
学校和廖爸爸 有时周来看我们事先不打招呼,然而职工们好像总是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自从周来后,他们的态度不一样了。如果他们有些人还不知道我们究竟是谁的话,毫无疑问,他们知道我们是周直接负责的。因此他们明显感到,他们的任务是非常特殊的。紧张的关系得到了一些缓和。 当我听到周的脚步声时,我就奔到院子门口,给他一个拥抱,按惯例把他领进客厅。 “不久你要去泰国吗?”我问,“你要去那里,是不是?” 周慢悠悠地回答说:“我从你父亲那里收到了泰国政府请我在曼谷停留的正式邀请。”可是,他又说:“我不去了。虽然我希望能访…  相似文献   

4.
再谈红酒     
正我开始品尝干红葡萄酒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人送父亲两瓶法国勃艮第的干红葡萄酒,父亲开瓶后也给我倒了一小杯,他对我说:"这个酒度数很低,不醉人的。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还被当成保健品,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品尝了一杯,很奇怪葡萄酒却无甜味,口味酸酸的,并不很喜欢喝。1996年3月初,我去法国凡尔赛市探望在那里医疗中心进修的妻子,住在那儿近三个月。我们  相似文献   

5.
朋友的父亲病重,得到消息后我决定去医院探望。其实,父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无关的名字,何况又是朋友的父亲。我决定去医院探望,是想培养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我和朋友正有一笔生意上的交易,成与败全看他的为人了。  相似文献   

6.
父爱无言     
吴健 《新青年》2004,(9):14-14
父亲不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我心目中一直渴望有这样的父亲,他儒雅,有一股书卷气.我很容易把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师看作父亲.我一直以为父亲于自己是不可依赖的,一直以为正是父亲的不可依赖成全了我,造就了我,使我独自去面对,去解决.父亲不善表达,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壮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经意的一瞥间,忽然发现父亲老了.  相似文献   

7.
20年前我与10位学友,到雅加达拜访一位 在那里当经理的同学之后,就再未涉足印 尼了。 今年以来,住在印尼巨港的亲友曾多次来拜访我,并盛意拳拳邀请我去印尼探亲游玩,出于朋友的一片赤诚之心,我决定于7月2日到雅加达走一趟,以了解当地实情。 清晨7时,晓色微开,我们已到了机场,马航班机9点半起飞,10时就到了雅加达,原来两地时差仅一小时。 过关时,我心里担忧,不知是否要给小费。回想20年前,我们在雅加达的哈林机场,一行10人,全被叫进一间小房。官员要我们付出美金为小费,才肯在护照盖印。很快地,这项忧虑消…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使命 196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日子,周(恩来)办公室来电说我父亲即将到来,要怀和我一起到澳门去接,然后陪他一起飞返北京。1956年以来,我们和父亲还没有见过面。 怀和我都搞不清楚他来干什么,我们猜想他可能是来接我们回去的。对他的历史我们虽然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对他的形象,尽管我搜索枯肠也还是模模糊糊。怀不无信心地预言,“我们会认出他的。”远离父亲如此之久,这时再去认他好像很别扭。 老赖开车送我到廖(承志)家去研究我父亲的旅程,在车上我尽力试图集中精力考虑必须商讨的问题,可是当我们接近廖家院子时…  相似文献   

9.
父亲离世、35岁继任社长1963年我出生在秋田,父亲经营了一家销售螺丝的小公司,是家中兄弟四人中的长男。高中毕业后,我在东京度过了大学生活,是典型的子承父业的第二代。大学毕业后,我就在父亲公司的供应商那里谋得职位,作为销售人员每天为了达成业绩而日夜奔走。在此期间,我还参与了父亲公司自营品牌的项目开发,主持了管道工具器材店的开设,还做过松下充电工具的专业销售员。我本打算就这样在如今的公司一直工作下  相似文献   

10.
贤惠 《新青年》2006,(1):11
那时候,我的家在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北部,那是一个偏远的小镇.如今已离开那里许多年了,留在记忆之中最难忘的,不是冬天的雪原,不是五光十色的北极光,而是父亲的身影,是父亲在冬天里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正父亲是军人,我是1964年父亲任空军中尉时出生的。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他入伍15年,按部队规定可以把家属、孩子带到北京去生活。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有几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第一件就是教我学会了做饭。父母的工作非常紧张,又有了小妹妹,没有时间照顾我们,父亲便教我做一些家务,起初我不太愿意,也不愿意管妹妹,只想和小伙伴们  相似文献   

12.
雨薇是一个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女孩,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是父亲一手把她带大的。父亲很爱雨薇,但他对雨薇也很严厉。刚放暑假,他就督促雨薇报一个什么班,好能学点什么。雨薇是一个品学兼优也有上进心的女孩,可这个暑假,她真的想歇一歇。幸好没过几天爸爸就出国去业务考察去了。雨薇自由了。雨薇一直想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所以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机场转转,提前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那里有送行的恋恋不舍,有登机前的惴惴不安,还有重回故里的兴高采烈。因为这个习惯,最要好的女伴常说“雨薇想出国都快想疯了”。雨薇正在机场的大厅里…  相似文献   

13.
父亲去世多年了,他那间房子没人再去惊动,很多资料和他用过的东西依然和原来一样,虽说时常有灰尘,但母亲和我也很少进去,总觉得父亲没有离开,还在那间屋子里,还有他苍老略有微弯的身影。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快到了,我想为父亲整理些那个年代遗留下的故事和资料。前些天,我翻开了父亲的老照片,有些发黄,有些残破,但依然可见父亲年轻时英武的身影,这身影勾  相似文献   

14.
麦子 《新青年》2006,(7):34
读过一篇很美的短文<钓鲈鱼>,写的是:那年,我刚满11岁,同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月光下,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大家伙上钩了,我同鱼较量了半天,最终把它拉了上来.好大的鱼!而且还是条鲈鱼.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的.""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我哭泣着大声争辩道.四周静悄悄的,月光下不见有其他人和船的影子.父亲不容争辩.我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大鲈鱼一会儿便不见了.我绝望地想,也许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鲈鱼了……  相似文献   

15.
利民 《新青年》2005,(4):10-11
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默的,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是默默地干活,更难得一见他的笑容,睡觉时呼噜打得震天响。别看父亲不认得几个字,可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学习却管得相当严,后来姐姐们先后中途辍学,他便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像我这样大已经跟大人下田里干活了,可父亲却从不让我去,我知道他是怜惜我单薄的身板,更主要的是让我抓紧时间学习。有一次我谎称学校补课,玩儿到天黑才回家,一进门父亲一巴掌把我扇倒在地上,原来天黑了他去学校接我才知道我撒了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学习有所松懈。不是怕父亲的巴掌,而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6.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贵刊是广大归侨的良知益友,我有一个法律问题,请求给予解答。最近不幸得悉,母亲去年在澳大利亚病故后,父亲又相继病故。他在那里已是三十多年的老华侨,现在国外无亲属,留下一笔遗产,请问继承父亲的这笔遗产要办  相似文献   

17.
笨涛 《新青年》2002,(2):19
一切来的都是那么随缘,去的又是那么飘渺。那是在1995年的夏天,我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去派出所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我遇到了她(于丽)的父亲。看到她父亲手拿的录取通知书我才知道,她和我在同一所高中毕业,又上了同一个大学,只是不同系,我们在排队的过程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句,却怎么也想不出她的模样。  相似文献   

18.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卖,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顾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19.
母亲     
娄澜 《新青年》2005,(6):11-12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和母亲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自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母亲的交流日趋变得稀少。也许,是我独立了。这种亲情的淡漠有时候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母亲没有文化,眼睛也不是很好,和父亲是在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嫁给父亲后便和父亲外出闯荡。去过很多地方,打过工,也办过厂。父亲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因此许多时候母亲必须独当一面,雷厉风行。我们3个孩子也是他们在外地生养的。父亲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因此我知道母亲教育我们吃过很多苦,这种苦我想像得到。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关心时局大事,明白风土人情,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20.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我是福建晋江某厂职工,父亲早年出国谋生,现定居在印尼,他老伴已病故,现孤身一人在海外。最近他来信说,思念故乡,想落叶归根,回国定居。对此,我们全家欢迎,盼他老人家早日团聚,有房住,生活有人照顾。但不知回国定居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