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创作了110首诗词,公开发表过的有86首,这其中有8首是1934年至1935年在长征途中写下的。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这些在“马背上哼成的诗词”,我们特别摘选了参加过长征的中国著名作家成仿吾对部分诗词的亲身体验和解析,并以此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  相似文献   

2.
邓颖超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1992年7月11日.她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征程。《人民日报》7月17日刊出的《邓颖超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德高望重的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红军长征中的经历只提了一笔:“1934年10月,带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她当时是怎样带病参加长征,她在长征中有什么样的经历,以及数十年后又是怎样回顾长征路,口述长征事,撰写长征史的呢?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1,(16):19-20
对信仰的深度诠释 如果要我从30年来播出的200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推荐一部最有价值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挑选电视剧《长征》。该剧站在当代思维高度回望历史,  相似文献   

4.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经参加过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时,创作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总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了其中的10首诗谱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相似文献   

5.
1964年2月,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患了重症肝炎:当年4月。医生强令他放下一切工作全休一段时间。当时正值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之际,许多部队文艺单位都约请萧华写纪念长征的歌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所进行的伟大壮举和光辉历程。它虽过去60年了,但意义和影响却越来越广大和深远。因此,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红军长征的精神,一定要世世代代地继承和发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的明天,永远向前!  相似文献   

7.
一 1964年9月,红军长征30周年前一年,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接到了全军许多文艺单位的约稿,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大家向肖华约稿并非偶然,因为爱好写作的肖华此前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长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便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尽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创作一部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此时,长征已过去了30年,正在杭州疗养的肖华想,该是实现这个心愿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更为深远,更需要发扬光大。发扬光大长征精神,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途中,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发扬光大长征精神,要有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勇于迎难而上,破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发扬光大长征精神,要有严守纪律、听党指挥的品德,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发扬光大长征精神,要继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从而切实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谢东 《党史文苑》2007,(12):21-24
70多年前,在红军长征的30多万人队伍中,有父子、兄弟和姐妹关系的不少,但最后走完长征全程的却不多。目前健在的就只有一对兄弟,他们是瑞金籍的老红军钟志雄、钟仁辉,现兄弟俩都在北京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0.
《奋斗》2016,(11)
正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岚 《党史文苑》2009,(5):44-48
已故领袖毛泽东,对长征有过一段最为精妙的论述。他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6,(12)
正邵阳,是红军长征重要经过地,先后有红六军团、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长征途经邵阳。红军长征一共三过邵阳,经过隆回、洞口、绥宁等多个县市,历时近30天,行程数千里。第一次是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过邵阳。1934年9月,党中央命令红六军团作为长征探路先锋,先行突围西征,与湘西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  相似文献   

13.
阅史观澜     
《湘潮》2016,(11)
正重要言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习近平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前瞻前沿湖南召开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和学术研讨会10月20日,湖南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红军长征重要转折地——通道侗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4.
曹静 《党史博采》2013,(12):45-45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十部和战士,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无疑就是毕士悌、武亭。  相似文献   

15.
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既要坚持行军,又要鼓舞战士们奋勇向前。他们凭借喉咙和乐器,给将士们带来欢乐和力量,歌声撒满长征路,这就是长征中的宣传队。他们的辛苦工作,为长征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史料中却极少看到对他们的记述,这是令人遗感的。毛泽东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军队”。我们应该永远纪念长征中的这支特殊部队。  相似文献   

16.
长征精神是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70年岁月的积淀,历久弥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继承长征精神,同时,长征精神也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得到发展。二者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从而达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先后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在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中,有一支部队先后参加了他们的行动,这也是唯一参加过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行动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红九军团(后来改称为红三十二军)。由于其规模不大、精干,宜于机动,且经常执行牵制性任务,毛泽东称赞其为“牵牛鼻子的能手”,周恩来赞誉其为“战略骑兵”。  相似文献   

19.
王玉周 《前线》2016,(10):31-33
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但长征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20.
党史书介     
一部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学术新著盖军党史书介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刘晶芳、李东朗主编的《长征全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10月出版。纵览全书,有以下的特点:一、结构新颖,内容比较全面又有重点。作者在研究第一手资料,并吸收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简明扼要地描写出红军长征由挫折走向胜利的全貌。既以主要篇幅论述中共中央及其率领下的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历程和对红军长征夺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又以一定的篇幅论述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对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在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