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四千年的凯尔特文明谈到布列塔尼语的来源、在法国的植入以及简史。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战后,布列塔尼语虽然覆盖面有所缩小,但使用人数仍多达100万。作者探讨了布列塔尼语的最古文献,简述了各时代文学,并介绍了布列塔尼语各类书籍的出版现状。五十年代起,各级各类学校可开设少量布列塔尼语课程,今后还要争取创办布列塔尼语电台和电视台。作者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通过努力,布列塔尼语还是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最晚被并入法兰西王国的封建领地之一,布列塔尼在公爵统治时期通过宣扬民族情感、强化公爵的"专属王权"、完善中央集权的管理机器等举措,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法兰西的"布列吞王国"。受15世纪晚期继承危机和"法布战争"的影响,布列塔尼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历时四十载终被并入法兰西王国。从独立公国向行省的转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32年"合并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布列塔尼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此文评述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泰斯涅尔(1893-1954)的一生及其作品.泰斯涅尔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学习语言、从事语言教育和研究的一生.他通晓英语、德语、俄语、波兰语、布列塔尼语、斯洛文语等等.自1937年起在蒙彼利埃大学主讲比较语法.主要著作《结构句法基础》试图用综合的方法揭示一切语言体系的共同运行规则,在这一点上离乔姆斯基相去不远.然而,泰斯涅尔之所以仍然吸引今天的语言教育工作者,主要在于他始终把语言的习得和传授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勒南和布列塔尼》是作者在其杰出的同乡逝世一百年之际撰写的专著,以此表达个人的敬意.让·巴尔古是布雷斯特大学的教授,曾与人合作主编三卷本的《布列塔尼的文学与文化史》(1987年出版).巴尔古在《勒南与布列塔尼》一书中向我们揭示了布列塔尼是一块怎样的土地,《耶稣的生活》一书的著名作者的生活和作品都离不开这片热土.为了圆满地完成这项工作,一方面,巴  相似文献   

5.
自6世纪到9世纪,在西班牙埃布罗的Corbieres领地,有一种罗曼语言逐渐形成。它不同于拉丁语,也不同于相近的奥克语及卡斯蒂莉亚语,这就是卡塔卢尼亚人所使用的卡塔卢尼亚语。后来,它的词汇及某些表达方式便出现在拉丁语的书面语中。全部用这种语言撰写的文章问世于12世纪。0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到巴利阿里群岛及巴伦西亚地区。16世纪社会变迁冲塔卢尼亚语被禁用。19世纪又因经济的发展而获新生,并促进了卡语文学的繁荣。目前,佩皮尼扬大学的卡语研究所正从语言、文学、史地、艺术、经济、法律、讯息交流、人种学、方言、教学法,社会语言学及专门术语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招收专门研究生。卡语文学沿革至今,它在欧洲文学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张英 《新民周刊》2023,(16):64-71
<正>对我来说,《北流》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是一个小世界,一个逝去的故乡,当然它也是当下的中国。它是一个游走在外、看似若即若离的游子,在几十年以后,一件既是给故乡、也是给自己的礼物。认识林白二十多年了,从她参加黄河考察活动开始。而这一次的采访,是因为林白第十部长篇小说《北流》的出版。这是林白最厚的一本长篇小说,更是她过往写作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沈宝基的早期诗歌与缪塞著名的《四夜》组诗,发现沈宝基早期诗歌受欧洲“世纪末之子”缪塞的影响颇深,在沉郁、焦灼、幻灭相交织的精神痛苦中发出感伤主义的忧郁呻吟,诗歌总体特征表现为在悲伤的情绪和痴狂心理中塑造一种病态忧郁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雅克·普雷韦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电影编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有如诗歌领域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此外,在其简洁生动的语言之下,往往还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本文试图通过雅克·普雷韦尔的诗歌《在花店》,来分析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应小华 《法国研究》2005,(1):284-289
雅克·普雷韦尔是法国20世纪著名诗人、电影编剧.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有如诗歌领域中一股清新的空气;此外,在其简洁生动的语言之下,往往还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本文试图通过雅克·普雷韦尔的诗歌<在花店>,来分析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奥克西坦语(l’occitan)或称奥克语(langued’oc)是通行于欧洲南部的一种罗曼语言,其主体在法国南部,传统上一般将它划属为高卢一罗曼语群(groupe,gallo-roman)。事实上,奥克西坦语与加斯科尼语(legascon)和卡塔卢尼亚语(lecatalan)共同组成了一种独特的奥克西坦-罗曼语群(groupeoccitano—roman),形咸以奥克西坦为名的一个语言文化整体。在语言活动范围上,奥克西坦语分为阿基,2-比利中斯(Aquitano-fyrenees)和阿维尔尼-地中海(Arveno-Mediterranee)两个语区,目前,奥克西坦语在其语言符号、语言规范化、语言地位、语言振兴及新文学创作诸方面继续探索不断革新,以期闯出独自生存发展的新路,稳立于法国语言之林。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的难点。1947年出版的戴望舒翻译的《恶之花》,将源语置于中心地位,力求再现原作的"形式"与"质地",结果差强人意。而十年后陈敬容翻译的《恶之花》舍弃形式对等,却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丽秋 《当代韩国》2008,25(1):79-87
散曲形成于金代(1112~1234),在元朝(1206~1368)达到鼎盛。辞说时调是韩国17世纪末到19世纪后期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尽管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破格性这一共同点为中心,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中国的散曲和韩国的辞说时调这两种诗歌体裁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破格性的原因,表明其意义在于表现出与注重教化的文学功能完全不同的娱乐功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都守熙一、百济前期的版图及其语言如副标题所示,“百济前期的语言”指的是相当于7个世纪的百济史中的2/3的时间即5个世纪(温祚王元年到文周王元年,前18~475)在百济领土内使用的语言。①对这一百济前期语言的形成及...  相似文献   

16.
百济语研究概要之四———百济后期的语言都守熙一、百济后期语的特征三国史记(或三国遗事)承认百济具有668年的长久历史。因此,百济语史至少也应有668年的历史。对这种比较长期的语言史,笔者早在拙文(1977∶20~31)里以一个章节的篇幅按时代分别予以...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的法国诗人急切渴望与真实世界重新建立起联系,一些本初的元素,如树、石、水、气,都成了诗人竞相咏叹的对象,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实、永恒、深度是诗歌咏唱的主题。与本源零距离的接触让寻根诗人们领略到感性世界的厚实性与天地之大美。本文以程抱一、菲利普·雅阁泰、罗兰·加斯帕等当代诗人为例,研究"树"这一形象在他们诗歌中的体现,从"树之轮回"、"树之道德"、"树之升华"三方面逐次阐发树在当代诗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艺术价值,以探析法国当代诗人与程抱一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如何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关键在于严于律己,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这一谆谆告诫,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众语喧嚣”的时代,女性的声音尤为瞩目,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女性作家透过写作,尝试表达自我、反抗斗争,继而感受生命。本文试图从词汇学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对女性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思索女性自我生命书写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虽然诗歌与城市的结缘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独立个性和身份的"城市诗歌"的出现却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其历史不会早于波德莱尔创作一系列巴黎诗篇的19世纪中叶。然而,单就文学中的巴黎题材而言,这并非是波德莱尔的个人发明。自公元9世纪法国文学开始形成以来,文学史上就存在一种以巴黎作为文学题材的传统,尽管这一传统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都一直处于一种并非主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