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者埃里森通过描写一个黑人青年的经历,深刻的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种族歧视更多展现出一种心灵上的歧视,即白人对黑人的精神奴役。文章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遭遇的解析。阐述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所遭受的作为美国社会边缘人群不被人重视,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被人看不见的种族歧视新表现——精神歧视。  相似文献   

3.
平等就业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平等就业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尊重程度,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和谐情况的重要指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就业歧视,落实平等就业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力从政策和立法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格洛利亚·内勒,与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齐名,并称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坛的"圣三一"。《贝雷咖啡馆》是其著名的"黑人女性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讲述了多位黑人女性惨遭多重社会歧视和压迫及其奋起反抗、追求自我的生存经历,涵盖了丰富的生存伦理因素。本文从生存伦理的角度出发,对《贝雷咖啡馆》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揭示黑人女性处于社会边缘的生存地位,阐释黑人女性从隐忍地生存到抗争地生存、最终趋向和谐地生存的生存伦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表达内勒希望消除社会歧视和压迫、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伦理思想和主张,对《贝雷咖啡馆》及内勒的研究进行伦理意义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1898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普莱斯诉福格森案的判例中就种族关系问题确认了“隔离但平等”的法律原则,从此美国形成黑人社会与白人社会两大分裂的社会。黑人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最底层,他们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享受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权以及各种经济权利受到限制和破坏,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问题,并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的进步,而  相似文献   

6.
妇女的平等就业权是妇女劳动权的首要权利,是一项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当前对妇女就业的歧视现象相当严重,这已经成为阻碍妇女发展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妇女就业中的歧视现象,依照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务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使得公务员录用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近年来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歧视现象因为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就业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应从制定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科学设置合理的招录条件和建立法律救济与公民监督的渠道等方面加强对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就业歧视行为不仅限制或剥夺了平等就业权,而且直接侵害了劳动者人权而成为现代法规制的对象,所以反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在就业领域贯彻平等原则并实现社会正义。《就业促进法》的实施推进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进程,但现有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以人性为基础,强调平等意识,即"人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差别,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高低贵贱带来了政治上的不平等,贫富悬殊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种族歧视产生了种族上的不平等,轻视妇女造成了性别上的不平等。而上述种种不平等,又必然带来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这就使得人的一生都处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但是,另一方面平等观念却又渗透到美国政治、军队、教育、体育运动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人为争取平等权利奋斗了两个世纪。这样,歧视与平等就构成了美国人平等观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管窥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歧视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危害也是有目共睹,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法治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当前侵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探究我国法律在对大学生平等就业权保护方面的不足,进而对其进行相关法律规制的完善,消除就业歧视,给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以切实保护,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窘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就业领域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这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本文对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及成因做简要的说明和分析,指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争议案件将越来越多,因此,借鉴美国等国家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内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既顺应了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的国际潮流,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也能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在就业领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歧视"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排斥性的特征的常见社会现象.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领域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对待.我国当前由于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之间的矛盾,反就业歧视立法不足,反就业歧视执法不力等原因,致使就业领域中歧视泛滥.对此,应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反就业歧视法>,消除就业歧视,改善我国公民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3.
《就业促进法》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了社会差距扩大,社会分化严重等问题,导致就业歧视现象的凸现,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压力。本文基于已有的学术观点,从理论层面针对实现平等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评述,着重介绍了平等就业与意思自治的关系,公权力介入及就业歧视的限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根据宪法享有平等及不受歧视的权利,但由于反歧视立法的缺失,我国的反歧视诉讼未能发挥判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社会生活中各类歧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我国宜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歧视法律制度,制定反歧视基本法以落实对公民平等权的法律保护,并在原告资格、举证责任、损害赔偿等领域进行制度革新以促进反歧视诉讼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和弘扬平等的历史。法律平等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它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弗·道格拉斯不仅是19世纪美国黑人的著名领袖,也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以美国《独立宣言》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和代议制政府原则为基础,把黑人解放和妇女解放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变成有机的整体。但是,道格拉斯首先是一位黑人领袖,他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黑人的解放问题,这就注定了他的女权思想的局限性,与女权运动领导人的关系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既有冲突,也有合作。  相似文献   

17.
贫困与性别、残障、年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但鉴于贫困涉及再分配问题,且有别于传统的歧视事由,其是否能被纳入反歧视法颇受争议。现有实践主要分为两种纳入路径,第一种是将贫困作为一项歧视事由,第二种则是作为综合考量中的一个情境因素。相较而言,后者虽然回避了歧视事由的问题,但更有助于全面分析女性面临的交叉歧视,对中国进一步加强贫困妇女的权益保障、改善此群体的不利地位具有现实意义。将贫困问题纳入反歧视法反映了通过法律干预和调整社会经济不平等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对贫困女性特殊困境的识别和解决,并促进实质性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平等就业既是不歧视国际劳工标准所贯彻的法律精神,也是禁止就业歧视的权利支点。一个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和功能完备的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必然依赖于一个成熟的平等就业权利支撑体系。《就业促进法》的平等就业是一大“亮点”,但面临重重困境。其中,加强政府促进平等就业的职责,划清政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界限,回归平等就业权并健全平等就业权利制度,改革平等就业权利救济机制并强化法律责任,是《就业促进法》中平等就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不平等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不仅仅是指经济资源和财富的不公平分配,更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公正合理的制度框架中进行经济活动的差等经济权利。经济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引发政治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和人格歧视的罪魁桶首。要矫正经济不平等,就必须打破垄断,控制贫富差距,实行再分配和成果共享,以实现经济不平等的救济和经济平等的承诺。  相似文献   

20.
刑满释放人员因受就业歧视、失业而再犯的问题越来越多,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歧视的原因在哪,是否具有合理性?文章从反就业歧视一般原理及刑罚理论论证其不合理性,并分析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权平等保护的意义。最后提出应从营造平等保护制度环境、强化歧视法律责任和实施积极行动等方面来保障刑满释放人员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