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公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本文从公民的法律信仰的视角,对中国法治现代化所必须解决而尤为紧迫的人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从法制理性的角度,提出了富有探索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体现为法律至上、法制健全、立法民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保障权利等六个方面.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政治权威力量的强制推动,而不能寄期望于法治的自然演进,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依法治民、它还意味着依法治政和依法治党,因此依法治国需要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制化回眸主持人:中国有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真正步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但其间又经历了十年动乱,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法制化进程才重新步入正轨。时间虽不长,但成就有目共睹。信春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制化进程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的法制是与基督教文明和市场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的,是以一种社会进化的方式产生和发展的。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法律都是由朝廷制定,是治民的统治工具。近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治落后所致。孙中山先生想把西方法治的思想和模式移植到中国来,搞五权  相似文献   

4.
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类似于西方的形式法治思想,可以称之为一种"最低限度的法治",希望能从中探寻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使之实现现代性的转化。然而,将法家的法治思想类比于西方的形式主义法治,不仅是对西方形式主义法治观念的误读,而且忽视了法家法治思想中导致极权的思想因子。法家思想遏制社会自治的发展,忽视家族伦常对于社会治理的意义,其中的法治主张并非没有价值因素,但隐藏在其形式主义法治主张背后的是国家至上、君权至上的价值预设。因此,忽视社会自治与道德价值的法家式法治并不是能带来良善的社会治理方式。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重视对社会自治力的培育,尊重市场和社会的自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行政法治实现的保障机制--以孙志刚案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我国行政法治实现的有效保障机制行政权的宪法规制,是行政法治的宪政保障;行政法律规范的完善,是行政法治的法制保障;行政执法主体的进一步规范,是行政法治实现的组织保障;行政执法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行政法治的理念保障;监督体系的完善,是行政法治不可或缺的配套机制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是行政法治的社会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行政法治理论面临的一个解释困境就是根据西方理论与实践建构的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过渡期理论给这种偏差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它认为中国行政法治需要确立一个过渡期;在过渡阶段,这些偏差是可以包容的。而且在坚持行政法治的基本方向这一前提下,过渡期还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去推进行政法治建设。比如,行政规则的制定从立法协商提前到党的政策协商;行政执法从严格执法走向协商执法;行政诉讼从司法独立转向司法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析法治讨论中的三个理论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法治大讨论中,有"法"能"治"、以法治官、政府推导法治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观点.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三个观点都有失偏颇.法有其局限性,并非法理社会的唯一手段;法治是使社会运作秩序化,不能以"权"或"官"作为对象;实现法治必须发动民众参与,不应只依靠政府.  相似文献   

8.
立法的民主和公开是现代法治的标志。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是行政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保证行政立法的务实高效、客观公正,保障以公民权利来制约国家权力,防止治国之法蜕变为治民之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行政立法中的民主参与具有下列特点:  相似文献   

9.
曹泽铨 《学理论》2012,(23):81-83
中国法制现代化旨在通过制度与观念两个层面的法治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构建。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理念是当前社会提倡并追求的符合现代性价值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法律在立法与司法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虽与此内涵不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传统法意义与本土意义的和谐因素可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纵观法治发展史,依法行政的内涵及要求历经了古典依法行政—以法行政—法治行政的嬗变。考察这一演变历程,无疑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建设,推进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有借鉴意义。从历史来看,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没有古典依法行政的消极法治传统,缺乏制约权力的机制;也缺乏权力有限观念,行政权力处于积极的扩张状态。推进我国依法行政工作,必须确立法治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充分肯定了周公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而召公则被忽视。其实,召公对我国思想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可与周公媲美的。这表现在召公:就如何对待"天"及发展西周王朝,提出了"天不可信",振兴西周王朝这决定于我——"时我",推进了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处在共同体中的"休(美好)"、"恤(忧患)"矛盾的对立统一,强调防止"休"向"恤"转化,此实为和谐哲学的雏形;提出了"弥性"的性善说和"节性"的性恶说,开启了我国人性论的先导;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新思想;提出了要以夏、殷"不敬德"而亡国为鉴。其"不敬德"的内涵集中到一点就是"贪婪腐败"。故以夏、殷为鉴,就是要以其"贪婪腐败"而亡国的教训为鉴,从而揭示了一个国家政治清廉则兴,贪婪腐败则亡的历史规律;召公为政清廉,为民不扰民,以利民便民为务,这既是"敬德保民"思想的身体力行,又是其平民化思想的标志。总之,召公对上述六个方面的论述的深刻性超越了周公,对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杰出贡献,应充分肯定其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召公的廉政思想是周初社会转型期总结殷商灭亡的沉痛教训的产物,它继承了前人的廉政思想,并进行了一些创新。召公的廉政思想体现在"爱国"、"保民"、"敬德"等方面。"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和"得民和"是其思想的精髓之所在,甘棠遗爱是其廉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廉政之鼻祖,召公的廉政思想是当代人反思借鉴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源头活水,对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召公,西周初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在辅佐周天子的过程中,召公通过总结历史,并结合当时实际,提出了"敬德"、"勤政"、"保民"等思想,对周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所效仿。对于当今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召公的敬德思想启示我们要加强细节修养,以德正民,以德待民;召公的勤政思想启示我们要能够居安思危,节制欲望,勤俭节约;召公的保民思想启示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赢得群众拥护。  相似文献   

14.
围绕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陈先达先生从社会历史规律异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社会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目的和动机的关系,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系,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和反决定论的关系等多个侧面多种角度作了阐释。本文就此进行概述,希望以此推动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有关国家能力的论述中,一个热门争论点就是中国的治理能力是增强了,还是在逐渐下降。本文将以2008年四川地震后NGO参与救灾的行动作为分析个案,指出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强化政府的行政能力。但是,政府仍然保有力量,在发现公民社会的发展偏离政府的既定轨迹,或者对政府的管治权威造成挑战时,仍能采取强制能力,收紧公民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旨在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政府治理范式运动,以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竞争力。本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基本内涵、兴起的动因及其理念取向,目的是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治理范式创新的大趋势,以便为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完善和行政改革实践的推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松华  王娇艳  陈洁 《学理论》2010,(3):109-111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因为基础相对薄弱,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残疾人高等教育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与就业、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北京市国际化人才界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北京市国际化人才的供求现状,提出了北京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党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显示了党的建设发展思路的战略演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既体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的关系,又体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全面领导是连在一起的,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具有不可分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执政与治国两种能力既有区别又相联系,两种能力建设相贯通有其内在的机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示了“中国之治”在人类历史上世所罕见的国家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部署,为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提供了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1959年自治后上台执政至今,已连续赢得13届大选,执政长达50余年,成为世界上实行多党制国家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够稳操胜券、长期执政,除了通过对各种资源近乎垄断的控制、对程序立法的精心设计以及对选战策略的一系列技术性安排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行动党以促进国家福利和人民幸福为宗旨,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为民办实事、造福人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选民的真心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