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为留守学生的学习拖延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使用学习拖延问卷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449名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在计划缺乏,状态不佳和时间价值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习拖延各因子和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拖延各维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拖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发展除受到自身影响外,还受到环境中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家庭环境纷杂度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还包含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被证明受家庭环境纷杂度的影响。对300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户籍所在地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差异。儿童问题行为,在性别、独生与否、年级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显著。2.家庭环境纷杂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都存在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493名高职大学生为被试,笔者采用问卷法考察了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文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理科生。(2)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于一年级学生。文科生的学习动机高于理科生。(3)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及其各子维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4名青岛市新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青岛市新市民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低于普通城市居民;(2)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年龄对青岛新市民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4)婚姻状态对青岛新市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心有显著影响;(5)不同居住状况对青岛新市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居住状态对其目标价值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的影响差异显著;(6)受教育程度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知足充裕、人际适应、家庭氛围、心态平衡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本研究采用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347名农村中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四个方面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性别及独生/非独生的农村中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社会行为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东西部区域差异、公共服务不足、儿童保护法制不健全、农村文化衰落等宏观因素,也有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消减、监护人监护职责不到位、留守子女家庭重视物质建设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关爱等微观因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既需要改革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的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变,也需要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健全对留守儿童的救助保护体系与机制、开展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等。  相似文献   

7.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比较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远端压力事件和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事件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同经历的一般日常烦恼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抑郁水平;与留守状况这一远端压力相比,一般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对于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近端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认知正处于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正是他们行为养成、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及时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学校监管,在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缺乏自控力和正确认知能力的他们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频发关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亟待社会的共同关注与解决。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罪原因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供了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从落实家庭监护、保障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监管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入手,以期从根源上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考查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对羞耻感的影响,特组织对9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羞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羞耻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控制源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3)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控制源和羞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了159名小学五年级儿童,主要采用故事访谈法研究了儿童在失望情境下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人际类型主效应显著,儿童在人际关系类型为老师的情境中,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得分显著高于人际关系类型为父母的情况;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失望情境下五年级儿童的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的差异显著,并且这种差异未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显著影响。(3)半数以下五年级儿童未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情绪表达目标受其所处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在老师这种人际关系类型下,儿童使用规则的目标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比较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远端压力事件和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事件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同经历的一般日常烦恼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抑郁水平;与留守状况这一远端压力相比,一般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对于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近端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某公安院校207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性别、年级、籍贯、专业和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得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和幸福体验维度上,学习条件感较好学生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学习条件感较差学生的得分。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希望相关研究结果对公安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在客观上表明,父母无法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之责.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文章分析了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法定监护职责、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尤其是明确受托监护人的条件、建立监护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农村尚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须切实解决其监护问题.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理念家本位、监护职责不明确、监护监督不到位、委托监护不完善的现状,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要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分类施策,建立起以家庭监护为主体、以社区学校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各部门齐抓共管,构建多层次的监护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运动习惯问卷,分析探讨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以及与运动习惯的关系,为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提供学校运动干预措施的依据.研究认为:城市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高于一般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运动习惯与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性别和是否留守是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两个影响因素;运动水平、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影响城市留守男童偏差行为,而与城市留守女童偏差行为密切相关的运动习惯有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运动习惯对城市留守男童强迫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对女生的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方面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机构单一,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父母有必要改变外出的方式,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及农村社会组织应齐心协力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尚存学术争议,学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文章基于社会因果论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江西省修水县625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贫困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的贫困程度较高,多维剥夺现象严重;(2)贫困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差异;(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年级差异,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提升贫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双亲务工在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监护与家庭保护,往往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通过各种调查数据及大量新闻媒体的报道,近年来留守儿童人身生命等法律权利受侵害等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包括自杀、溺水等由于监护缺失而发生的悲剧,而且更多的是作为强奸、拐卖儿童等犯罪的侵害主体,在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儿童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处在幸福童年状态的留守儿童,却成为最易受违法犯罪侵害的主体,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调查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低,但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农村大学生的精力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农村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的比例。留守儿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作祟: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已成刻不容缓之事,我们应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国家、社会、部门以及家庭齐抓共管,把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的监管中,得到真正的关心、爱护与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