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前提条件。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服务的政府理念还没有根本改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存在许多问题。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是首先应对政府职能进行界定,从而把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明显区分开来。服务型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搞好机构改革,健全机制和规范关系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方向,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有其必要性,也是我国地方政府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推进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良好的制度设计,需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讨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转变问题,需要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资源。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指明方向,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资源则使我们看到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本文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对公共管理的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着同质化趋势,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差异不大,不能体现出本地公共管理特色。同质化的定位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以科学化的职能定位来取代同质化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行政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职能不清、界限不明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败进”的关键,也是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职能转而未变的关键是职能定位不清,行政角色盲目。因此,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职能的异同,尽可能的界定、梳理、勾划出理想的政府角色和职能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创建协调规范、群众满意的高效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地方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党中央制定的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本文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方面出发,就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手段,政策的执行力直接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因此,研究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措施,对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以政企分开。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队伍等方面为突破口,进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达到机构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转变政府职能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要求,是党和国家(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搞好政府职能的转变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成,关系着国民经济体制能否健康运行.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之后各级政府将实现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过渡,实现政府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现有的政府机关中的冗员将被裁减,这些人员如果得不到合理安置,会成为阻碍改革、阻碍政府职能顺利转变的力量.最近一段时期,笔者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并没有按照人们事先所期待的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有的地方政府职能表面上在转变,但实际上并没有转变,多数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收效甚微,有的地方出现原有职能继续膨胀的情况.造成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有关国家机关借新旧法律、法规不能顺利接轨和主持与参与立法之机,不断巩固自己的职权,不愿意将自己直接控制社会的职能转移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上来.所以不从立法上把握好转变政府职能关,就无法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中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论述为改进地方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已有的政治文明成果基础之上,吸收外来的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坚持政治文明创新,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之路。做为政治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政府改革,需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加快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的步伐,依法稳步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确立地方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管理型再向服务型转变的方向。建立和完善地方公共行政体制,加速推进高素质专业化的地方公务员队伍建设,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我国传统的城市偏向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和城乡关系的不和谐,由此产生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供给成本分担不合理、供给决策机制不规范、收益分享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地方政府职能为切入点,从优化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公共财政框架为导向的财政体制的建立,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的调整应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理财水平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肖尧  袁力 《法制与社会》2011,(23):143-144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就需要从转变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权限、健全法制保障、建立和完善监督和制约体制入手。  相似文献   

14.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这次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才能顺利地推进机构  相似文献   

15.
一、加强领导,建立行政决策机制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武功县地方税务避上下都把依法治税作为实现税收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薛天德 《行政与法》2013,(12):14-17
本文认为,深化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责任重大,但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失当、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涉农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公共信息需求表达及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及规划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间以地方保护、重复建设为特点的不规范竞争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妨碍了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且制约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因此,我们应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为完善政府职能、明晰各部门权责、精简机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分别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数次改革中也能看出,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疾"。本文通过对这些症结的分析,来了解制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专栏导语     
<正>一段时期以来,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国家制度改革的重头戏,无论在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领域都有突破或欲寻求突破的积极尝试。如:在2008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轮次的大部制改革;将政府职能转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尝试建立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厘清政府职能边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力度空前,除了延续过去改革的做法如大幅度裁减审批事项和下放审批权力外,不少地方积极尝试打  相似文献   

20.
辅助性原则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在反思福利行政时率先提出了辅助性原则。此后的半个世纪,辅助性原则在西方国家解决国家与个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欧洲一体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当下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问题恰好是辅助性原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辅助性原则作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