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写作,故我存在”──谈萨特的文艺观袁义江,李彩蓉1964年,萨特发表了自传体作品《词语》,在这部著作中,萨特运用业已形成的存在主义观点细致地分析了他的童年,回顾他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指出他的思想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研究萨特思想...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想写点关于萨特的东西。偶然看到《书屋》杂志1998年第2期有柳鸣九先生的一篇文章《萨特的永恒价值何在》(下称柳文),我正好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看了柳文后,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还不少,愿意结合该文,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柳先生是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对萨特的评价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从萨特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来说,他对我们的价值今天看来还在于,他主要是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不是哲学家,更不是政治家。”在将萨特的文学与哲学作这种比较时,柳先生的论据是:“与他在20世纪文学史上所占有的…  相似文献   

3.
关群德 《法国研究》2002,(1):102-107
作为哲学家的梅洛 庞蒂在哲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虽然他自称其哲学思想许多来自胡塞尔的启示 ,但是他对胡塞尔的理解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个故意的误解 ,也许胡塞尔本人也会这么认为。作为萨特的同事和朋友 ,他的哲学常常和萨特的哲学被认作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 ,然而 ,他在不同的地方或明或暗地批评了萨特的哲学观点。在其一生中 ,他对哲学的看法也有许多改变。前期他的哲学思想以《知觉现象学》一书为标志。按照一些人的看法 ,这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 ,甚至也许是可以改变西方思想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此书中 ,他大量引用心理学…  相似文献   

4.
萨特在《境况种种》是什么文学一文中提出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为谁而写作?可以作为整个萨特文学批评方法、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基础,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存在与虚无》中所阐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而且该书第四卷第二章明确标题为:存在精神分析法,论《波德莱尔》这部作品是这种理论一般意义上的最适当的说明,不过它只是这种方法的初步通用,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波德莱尔”一书中作者所采取的步骤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来介绍存在精神分析法并说明在哪些方面它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文章内容所涉及到的几个具体问题:1)萨特写《波德莱尔》的目的及其方法(包括所利用的素材)。2)人的整体观念: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人的现实不是许多因素(例如:倾向、爱好)的总和,人的每种行为和倾向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人的完整的存在。3)原始经验和原始选择在存在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对任何人,一切都是从第一个最初的原始经验开始的,萨特认为波德莱尔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他的宗教、政治和理论观念都是从一个原始经验诞生的,这个原始的经验就是他的母亲的再嫁,原始选择是存在有匮乏的基础上偶然作出的自发性的选择,例如波德莱尔自己选择另一个我,宁愿过一种孤独生话,在屈辱,憎恨和骄傲中使自己异化,他的诗《恶之花》是表达他根据原始经验作出的原始选择的艺术形式。4)萨特对佛洛伊德的经验精神分析法的批评:他认为这个方法“事实上是从一个无意识的心理现象的存在这个公设出发的”,提出力必多在外部事实和主体的生活历史影响下,受到自我意识的压抑,具体化为情意结(Comptone)、人的现实性的依据或基础,企图一劳永逸地使整个人格结构固定下来,企图事前就否定人的可能的一切发展,企图否认每个人的独特性,用性欲或权力意志原则来解决一切,就如同用先天性格和环境的影响来揭示人的本质一样是不科学的,萨特不承认任何决定论,无论这个决定因素是来自人自身内部还是外部。5)最后,文章分析了波德莱尔身上所体现的人的双重性:祈求上帝和祈求(?)旦。  相似文献   

5.
萨特与戏剧     
法国现代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对他的经历和哲学思想已经有过比较认真的讨论。我们注意到哲学家萨特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即他通过文学创作阐明其哲学思想。文学作为阐述和普及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工具,萨特对之似乎相当了解,并运用自如。然而,由于萨特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人们不能将文学创作仅仅看成哲学家萨特的一种辅助性工具。哲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活动家三者集于萨特一身,成为他完整形象的三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家庭中的白痴》是萨特晚年全力著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在这部未能完成的文学评传中,萨特运用他所独创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对福楼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一个作家的全新的方法。《关于<家庭中的白痴>》一文,是该书前两卷在1971年初出版时,萨特接受米歇尔·贡塔和米歇尔·吕巴尔卡采访时的谈话记录。这是一篇颇有文学参考价值的谈话记录。全文载于当年5月14日的《世界报》,并收入1976年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境况种种》第十卷。因为篇幅的关系,此处发表的是译文的摘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阿尔贝·加缪是全世界早已公认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是多彩的:有极富抒情色彩的散文、深含哲理意味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短篇小说。加缪由小说《局外人》一鸣惊人,初露头角,《鼠疫》一书又轰动文坛。四十四岁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与萨特不相上下。而作为哲学家的加缪却颇受非议,毁誉不一。萨特曾在有关  相似文献   

8.
萨特确实有一种乱伦意识。在自传《词语》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大约10岁时,我读了一本名为《横渡大西洋的客轮》的书,十分着迷。书中有一美国小男孩和他的妹妹,两人天真烂漫,彼此无猜。我总是把自己想象为这男孩,由此爱上小女孩贝蒂。很久以来我一直梦想着写一篇小说,写两个因迷路而平静地过着乱伦生活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李克 《法国研究》2012,(2):57-66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自由哲学,这已是常识。但萨特所说的自由指什么,其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区别何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发生混淆和误解。本文阐释了萨特哲学自由概念的产生和来源,特别是力图清晰地勾画出萨特哲学的自由概念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的区别。笔者深信,对一种哲学的理解就是严密地分析其概念,把握其确切含义,否则就只能在朦胧和模糊中指向它,滋生混淆和误解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问题是莱布尼茨哲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他在他的著作《神正论》中把自由与必然的问题看成是理性的两大迷宫之一,并认为它“困惑着几乎整个人类”。而“自由”既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又是他整个哲学的目的。他在《存在主义是一  相似文献   

11.
阿尔贝·加级是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加缨在47岁时不幸于车祸中罹难,但他留给后人的作品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永世长存的。长篇哲理小说《鼠疫》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积极入世的一面,不仅在社会认识功能,而且在文学审美功能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是可圈可点的。因篇幅所限,笔者只想就主人公里厄医生形象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加级认为文学…  相似文献   

12.
乔治·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散见于她的回忆录、日记、通信、甚至小说中,而她晚年时跟福楼拜关于文学问题的通信,尤其集中地体现了她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点,极富乔治·桑的个人素质。她的文学观点也大大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下面拟就她和福楼拜关于文学观点的争论为线索,结合她的文学创作实践和其他有关文学问题的言论,对她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点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浅谈萨特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哲学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是引起最多争议的部分是有关自由的论述。自由的问题是萨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萨特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萨特的自由观是萨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出发点,为一种反对传统理性束缚的伦理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研究萨特的哲学思想,不可不对其自由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韦宗友 《美国研究》2002,16(4):133-141
人类渴求和平,而战争却一再发生.战争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历来是史学家、政治理论家以及国际关系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青年学者、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副教授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战争的起源进行了诠释.在他的新著《大战的起源》中,他对关于战争起源的三种流行的现实主义观点进行了剖析和批评,指出了每一种观点的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动态差异理论(Dynamic differentials theory).通过对历史史料的详细解读,他认为,关于国家间权力的动态差异理论对大战的起源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自欺这个概念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正是在探讨自在和自为的根本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萨特为我们阐明了自欺现象。在萨特看来,自欺是自为在世的必要的存在方式,自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存在的自欺特性。黑格尔也承认自欺在世界之中的普遍性,他认为自欺主要是由于自我自身实现的环节性和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而导致的,但自欺在黑格尔那里并没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只是自我的行为而已。对二者自欺理论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萨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7.
Ⅰ荒谬无非是我们不知道或不想费神知道的逻辑的倒错形象外界事物通过瞳孔反映到视网膜上的是一个颠倒的形象,然而,我们习惯了,总以为这是正的。这种本来的荒谬是存在主义的揭露对象,然而,并不是存在主义第一个揭露荒谬。在这个问题上,维昂和萨特是一致的。四十年代,鲍里斯·维昂一度追随存在主义,他同萨特的关系比较密切。萨特,德·波娃,加缪及《现代》编辑部的成员经常出席维昂的家庭舞会,维昂的妻子就在该编辑  相似文献   

18.
在写作《娜嘉》时,布勒东意在创作一部透明的、"像大门一样敞开"的作品。他为此而在创作中使用了如下三种手法:自动写作、动词时态的非常规变换以及图像对描写的替代。借助这三种手法,布勒东得以搭建起自己的"玻璃屋"并将自己切身经历的世界置于文本的中心,从而使文学本身退居其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东成功地削弱了《娜嘉》的文学性,达到了"反文学"的目的。他想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并不是文字和虚构,而是藏于书本之后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9.
萨特的名字对中国知识界已不再是陌生的了。他作为一位产生了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在中国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研究萨特的思想成为理论界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推动对萨特哲学的理论研究,我们举办了这期专栏。虽然我们希望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些研究资料和成果,但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只能拿出目下这么一点点内容。我们希望这些文字对研究萨特哲学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伦理学?康德早就指出,全部哲学要回答三个最基本问题:1.我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应该期望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是形而上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是神学,而回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伦理学的肩上。对这第二个问题,萨特作了自己的回答:“我要行动”。怎样行动?“自由地行动”。为什么“自由地”?因为“我被判决为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