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概括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民族概念的新思想和民族问题的新观点,民族工作的五项指导原则和"两个共同"、"四个不动摇"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特征;论述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新要求,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新思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6,(4)
正"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全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新闻秘书     
《当代贵州》2011,(30):8
贵州看点[新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双500乡镇、村"发展10月25日,贵州省扶贫办与省民委在贵阳签署《"十二五"时期联合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备忘录表明,2011年到2015年,省扶贫办和省民委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整合资源,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事项上的扶持,为"全省民族地区500个贫困乡镇"和"全省500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的发展提供支持。(来源:《贵州日报》)  相似文献   

4.
孙笑冰 《实事求是》2017,(4):106-109
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通过采用"互嵌式"的居住格局与发展模式,使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和民族关系,由"民族互嵌"进而实现"民族共融",以此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对其成功经验与启示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新形势下,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反对"三股势力"、构筑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水城县推动民族文化与"三变"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城镇、全域旅游等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助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新路子。水城县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坚持把民族文化作为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创新"五融五化"机制,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民族文化与"三变"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特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一步认识"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在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1、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使我们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牢牢把握思想精髓,在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如下措施处理民族地区矛盾:界定民族地区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坚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以"慎重稳进"方针开展民族地区的改革、改造工作,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处理叛乱事件坚持政治争取为主、军事进剿为辅。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头七年民族工作的理论升华。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正处》讲话精神,避免"左"的和右的思想对民族工作形成干扰,千方百计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机制,培养、选拔、使用优秀的民族地区干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民族地区空间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交换价值"胜于"使用价值"的现状。因此,坚持和拥护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的全面深化建设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大卫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为依据和方法,结合中国语境,对怎样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研究确有必要。我国民族地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交换价值"应当合理、理性、科学地批判,而我国民族地区的空间生产应该回归于"使用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方案,要求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进一步提升贵州民族文化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积极培育贵州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长点。2月22日,贵州省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正式启动。如何才能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本刊为此专访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徐飞。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民族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题中之义。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构建民族学生党员"全新教育培养"理念、"全程教育培养"体系、"全员教育培养"格局的"三全模式",提高民族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1,(9)
正"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8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正>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转变为前沿阵地、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民族地区发展定位发生深刻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今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而言,进一步充分发挥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的政治保障和骨干先锋作用,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提出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标准,并明确指出,办好民族地区的事、做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释了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要义,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指导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素养;要着力培养民族高校教师的改革意识和世界眼光;要着力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倪萍 《实践》2010,(10):16-17
<正>一、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建国以后到1957年,根据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我们党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基本上结成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政治中流行"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否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30年里,民族关系也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我们要构建、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志诚 《实践》2009,(8):47-49
内蒙古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大区"之大,除了普通意义所指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特色突出"之外,还包括以下儿方面内容:一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众多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二是民族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包容性、全面的开发性和不断的进取性;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多元性、整体性的特征。同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的不断扩大,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也逐渐增强,在"多元"民族构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相互嵌入"是一个新提法,"相互嵌入"是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是民族工作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相互嵌入是社区发展的新方向,是我们党治疆方略的丰富发展。同时,也是针对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秦汉以前称"濮越",唐宋时期称"仲家"。1953年正式定名为"布依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布依族不断地分迁、融合、发展,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同时也吸取了相邻民族的外来文化的精华。布依族  相似文献   

20.
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常态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路径的重大创新。因此,弄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及内容,是深入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的首要任务。"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键是"共"字,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