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涛 《实事求是》2005,(2):70-71
改革开放以来 ,家族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家族式企业在技术、产权及管理上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家族式企业就有其发展的优势 ,也有不利于其扩大发展的弊病。家族式企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推行管理创新 ,在组织管理上 ,将财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 ;在生产管理上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 ,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在企业初期,家族式管理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管理就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要想不断成长,就需要摆脱家族式管理.  相似文献   

3.
十年是企业的坎,时间的累积使许多企业产生了惰性因素,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王杰在带领九鼎集团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致命缺陷:家族式管理。他决定以广纳人才为起点,打破家族式企业传统、规范企业管理。今年年初,王杰董事长邀请自贡市商务局、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一起,对九鼎集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后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由此拉开了九鼎集团改革整顿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家族式企业及其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培养企业家等。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家族式企业在生产与经营方面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如财务管理制度过于简单,管理者素质堪忧,职业化意识不强,技术人才缺乏等。因此,融合现代企业制度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实践中,要加强企业家的管理教育,打破家庭产权"一股独占"的封闭结构,注重企业核心文化建构,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关于民营企业家族化的评论沸沸扬扬,几乎众口一词,批评家族化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进行现代制度的改革。理论界和社会的批评使之成为民营企业者继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之后的第三种心理负担。但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杭州发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的演讲中却说实现企业制度优化,尝试突破传统企业模式,但并不是都要变成“现代企业”目前有些企业家和基层领导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认识似乎有个误区,认为民营企业都应该摆脱家族式管理,所有的企业都要搞公司制。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能笼统地说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大多实行落后的家族式管理,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严重的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在于:注重人本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转变思想观念,培育企业精神;塑造形象,注重企业信誉的培养;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在获得诸多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适应新形势,民营企业必须实现四大转变。 一、由家族式管理向制度型管理转变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靠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与此相适应,管理方式大多是家族控制。家族式管理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亲戚朋友间信任度高,凝聚力强,管理中也可大大降低成本。但从企业长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看,必须转变这一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  相似文献   

8.
私营企业从家族式管理走向现代管理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私营企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在已进入了二次起飞阶段。私营企业要上规模、上档次 ,必须突破家族式管理 ,但突破家族式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 :包括私营企业自身的因素 ,文化障碍 ,还有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且大都采取家族管理这一形式。家族管理由于在创业之初存在着明显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创办初期大都选择了这一形式,且取得了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竞争的加剧,家族管理的优势逐渐失去,劣势明显增加。因此,家族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是从家族式经营起步的,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泉州市,至今还有9%以上的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经营。家族式经营在民营企业的早期发展中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家族式经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解除家族式经营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也越来越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的管理创新需引入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乡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及工人素质较低,劳动技能较差,特别是在创业之初,乡镇企业既缺乏物质资本(机器设备、资金等),也缺乏人力资本,但是,乡镇企业还是发展起来了,并且不断壮大,其奥秘之一是乡镇企业善于利用其社会关系资源来解决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问题。现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优劣利弊已然显现,乡镇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需要作出新的抉择,其管理创新需引入社会资本。一、乡镇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之分析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主义是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家族企业以及非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管理问题,近年来屡屡遭受非议,但奇怪的是,它却像块臭豆腐,人人说臭,却又有很多人想吃,就连对家族企业义愤填膺的理论家或深受家族企业管理之苦的职业经理人,只要自己创业办企业,自然而然地难以舍弃这块“臭豆腐”。家族企业“嗅”上去“臭” 所谓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或绝大部分归一人或一个家族所有的企业模式。在中国,家族企业是个略带贬义的词,在海外华人世界中,这个词似乎也带有贬义的色彩。这喻示着这类企业的确有着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当 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 ,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个亟待研究探索的新课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普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企业主要用制度来管理员工 ,特别是个别“家族式”、“裙带式”企业 ,管理人员都是亲戚 ,用不着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只要企业赚了钱 ,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如我县一面粉厂从19…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贝克尔人类行为经济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企业效用函数的数学模型并求最大化解,力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证明华人家族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于一定规模内具有实现企业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赋权管理是一门艺术,结合我国当前具体国情,民营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对三类人的赋权问题:一、“自己人”在中国目前这种不太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家族式管理。它以血缘关系、拟似血缘关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新亮点,构成了中国经济格局中一个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全新板块,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作用。但从大多数民企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单业主制企业、家族式企业、合伙式企业,还是国有或集  相似文献   

17.
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倾向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的倾向同这类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错误倾向不仅影响了党组织在该企业职工中政治核心作用的正常发挥 ,还与党的先进性产生矛盾。矫治这一错误倾向既需要具备历史的眼光 ,又要运用标本兼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营企业在第三次创业中,正面临着从个人、家族式企业向经理式企业转变;从投机主义的短期行为向稳健发展的长期行为转变;从本土化、封闭型向国际化、开放型转化;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的转变等一系列变革.为实现上述转变必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家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是纵观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家族式管理又成为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对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社会化演进的必然性,并就目前阻碍我国家族企业社会化进程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心理契约: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成长群 《学习月刊》2010,(6):110-111
一、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失败的研究概况 家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估计在不同的国家,家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应该在65%-90%之间。美国的数字是80%-90%,加拿大的情况与之类似。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在江、浙等沿海地区比例更高。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