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毅 《求索》2006,(11)
“不彻底”是张爱玲所特有的一种态度,是指导以宽容为内涵的文化品味,实现了爱情由浪漫向生存现实的妥协。从“不彻底”的艺术宽恕谈张爱玲的小说,分析与其创作基调相适应的艺术特色,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张爱玲的人生处世哲学,其二是写作态度。由此阐述张爱玲的艺术宽恕是广大的、无边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正当全国普遍举行纪念活动之际,竟有人在北京举行所谓《张爱玲与本土文化——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对日寇占领上海期间出名的“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怀念和专门讨论”。据媒体介绍,参加座谈会的几乎都是一些在日本投降后出生的中青年,他们的争论,主要根据张爱玲当年的作品以及一  相似文献   

3.
毛灿月 《前沿》2008,(7):188-190
作为学术专论的序言,《〈红楼梦魇〉自序》以写实的态度,表述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精神与情感渊源,这为我们研究张爱玲与曹雪芹的精神特质共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日-9月30日,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学资料室举行“难得团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展览。展览展出了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博士赠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小团圆》手稿影印本,以及宋氏借出其它与张爱玲作品相关的重要物品。  相似文献   

5.
苏青是四十年代在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的走红女作家,今天更多是因为张爱玲的关系而重新被人关注。“苏青是一个重视意识甚于技巧的作家”①,其作品的人性穿透力与艺术表现力均不能和张爱玲同日而语,又因对“直言谈相”无所顾忌,文风不免趋于粗俗,多为人诟病。苏青是正视世俗的,与张全玲相比,她更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生存境况。如果说张爱玲“出色描摹情欲世界,撕开其在畸形社会里‘异化’真实面目”o,苏青揭示的则更多是琐碎平庸的世俗生活中,在传统与时代的夹缝中受着双重角色的困扰的时代女性的尴尬处境。在“五四”目蒙思…  相似文献   

6.
浮生只合小团圆——张爱玲遗作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24日晚7点,上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灯火通明,高朋满座。台下,是复旦大学的博学鸿儒、莘莘学子,以及来自各地的资深“张爱玲迷”。台上,是主持校订《张爱玲全集》的内地散文家止庵,以及香港资深文艺评论学者马家辉。  相似文献   

7.
她从海上来     
<正>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城的一个普通公寓里,张爱玲沉睡在地毯上,宛如梦游一般,只是这次她忘了回来。在异国他乡张爱玲的墓碑上,写着:“全然不是这样的”,这为她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一个诡异的句号。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的追忆,也许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还是在那片迷雾中。将于10月播出的这部剧集,使张爱玲这位被议论了半个多世纪的女人,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热门的话题。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起落的人生与用文本筑成的迷梦,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的  相似文献   

8.
一林 《人大建设》2006,(6):23-25
风华正茂的妇联干部为何甘愿委身于年愈花甲的农村老头,并受其摆布密谋杀夫? 2006年2月27日,河南省登封市妇联原副主席、副科级干部张爱玲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未遂)被市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消息传出,一片哗然。谋杀亲夫案已让人震惊,更何况张爱玲身为妇联干部,而她杀夫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去除风水先生所说的“灾难”。  相似文献   

9.
品读张爱玲     
品读张爱玲。让人最为她叹惜的便是她的情感遭遇。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她果然年纪轻轻就走红了,不知这是她的大幸还是不幸。她的走红使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子慕名专程拜访了她,他就是当时汪伪政府的高官、《中华日报》的主笔胡兰成。性情孤僻的张爱玲让他吃了闭门羹,但她次日又礼貌地回访了当时大名鼎鼎的他。有人说他们的相遇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我却觉得那是一场不幸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老鼠大概是这天底下最没有人缘的动物了。从《诗经》里的“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到张爱玲《色·戒》里细眼尖脸“有鼠相”的汉奸“易先生”,老鼠总是与贪婪、狭隘、狡猾、肮脏等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曾说,她从小就对唯美的东西敏感,如树上的雨滴、苏格兰风笛的声音、珠灰的颜色,以及霓虹灯的流光……不过,最后她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笨拙,比如不会削苹果不会做饭之类。而今,一般女人没有张爱玲的才气,倒是学了她的乖张傲视,也会在文章里写“我是不会做饭的,但是……”而且还理直气壮。关于“女人是否一定要会做饭”这个观点,我曾和母亲争执过,最后她斩钉截铁地总结:“好,你说你不会做饭,那么,你倒是会什么?”张口结舌的我只好去冲快食面。我那时固执地认为,很多女人把做饭当作取悦和笼络男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侬好!”“阿拉都(读音‘塞’)是上海人。”对于上海人(也包括很多新上海人)。来说,这是多么熟悉、亲切的话语呵! 是呵,上海话,对于居住在沪上这一方水土的人群来说,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牛康上海话读本》“序”的作者在其文中记述了这样两件事:“张爱玲在美国,念起上海,亦是从上海叫卖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读《今生今世》,又看到这句再熟悉不过的诗一般的句子。胡兰成在书中说,这句话是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题写的。这是张爱玲的情诗。她从写下这几行字的那一刻,就把自己投入到情爱的海洋里了,把自己熔化在爱恋的火焰中了,也把自己焚毁进恋狱的囚牢里了。  相似文献   

14.
尤拉 《今日上海》2011,(2):50-52
张爱玲的足迹在今天的上海依然清晰可辨。一切关于她的零碎都成了上海人的生财之道,每个细节甚至干连她喜欢吃的小菜点心都变成了一部厚厚的书,铺陈在上海街头,令70后80后的“张迷”们嚼了又嚼,品了又品。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法制》2013,(6):57-57
“繁星点点人间泪,聚作银河万古流。”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却一直有苦说不出,一直没有自己的歌谣,没有《日瓦格医生》和《难以忍受生命之轻》这样感动世人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张爱玲和钱钟书是中国当代的顶级作家,又都亲身经历了“抗战”的艰苦岁月,却都小心翼翼地避开抗战这个题材,从不正面讲述抗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研究可谓"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解读,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份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虽然有关注,也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文章陆续发表,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过程经历了四类情形,即只言片语的即兴式发挥、概而言之的宏观分析、作品的具体研究、"落到实处"的研究情形等.通过这样概括和梳理,以期更好地推动当前张爱玲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张爱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曾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生的袖珍戏剧。”是的,有一种语言,专属一个人,能表达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诠释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有一种语言,专属一个国度,能传承一国的文化与魅力,彰显一国的个性与特质。奥黛,便是越南的“专属语言”,表达了一种民族文化,传递了一国独特风情。  相似文献   

18.
正之所以选冷战时期台港文坛交流的议题,有些偶然。之前在翻阅《联合文学》的时候,读到台湾《荻村传》作者陈纪滢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荻村传翻译始末》,该文与郑树森的《张爱玲·赖雅·布莱希特》、柯灵《遥寄张爱玲》、丘彦明访王祯和的《张爱玲在台湾》一起,刊载于《联合文学》第29期的"张爱玲专卷"里。港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对父权制①社会的盲从与自贱和对女性角色--母亲的批判两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通过婚姻对男性的人生依附以及张爱玲将母亲从圣坛还原于世俗社会之中来塑造的独特方式,揭示张爱玲对女性认同父权制角色模式、自觉甘居从属地位的思想行为的批判.本文还进一步通过家族、母亲及时代的影响来分析张爱玲思想形成、发展的原因,从而映证其作品女性主义思想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