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中国的成语,每以蕴含其中的睿智与幽默启迪世人。但对它的理解,有时也不能太死心眼。“投鼠忌器”这句成语,从字面看,是说对于依傍在器物旁边的老鼠,既要打,又切忌伤了那“器”。哪位若认死理硬“抬扛”,一定会说:这不太难为了投手吗?再说,老鼠纵然狡黠,谁又见过它会以某种器物为屏障,来逃避人们的打击呢? 其实明眼人知道,“投鼠忌器”  相似文献   

2.
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说,无论是问答、交流、解疑、释惑,都离不开口。口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用处可谓大矣哉!难怪有人戏称我们为“口力劳动者”。“口力劳动”本属中义,不含褒贬。但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不知不觉却取得了贬义身份,并由此衍生出了政工干部姓“吕”、姓“品”、姓“器”之讥──姓“吕”说的是政工干部是两张嘴,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怎么说怎么有理。姓“品”说的是政工岂止两口,有时还得再加一口,说话更没准了。姓“器”呢,不仅又多了一口,而且中间是只狗,更是由讥笑而进入了谩骂。作为政工干部应该…  相似文献   

3.
郑琅 《瞭望》1982,(12)
旧时人们为了祛邪,往往在大门上贴个门神。此法灵验与否,不遑细考,但从年年都要贴上一张来看,大抵那“邪”是不曾祛得的。 当今此俗已除,门神不知何往。不过,有一类事儿,又勾起我对它的联想——我说的是有一种“禁令”。 所谓“禁令”,顾名思义,应当禁而止,令而行。这几年,为革除旧弊、树立新风,为严肃法纪、  相似文献   

4.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 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  相似文献   

5.
我穿了五年警服,有许多痛快的事情,也有不痛快的事情。当兵,也有酸甜苦辣。 怎么想起要当兵的?记得高中毕业后一次酒会上,一位女同学说:好男要当兵。她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对我却颇具蛊惑力。几位同学也跟着嚷:“当兵去,当个将军才算好兵。”我的心里,就象喝了一口烈性酒,热乎乎的。你知道,天底下有那么一号人,总想做人尖尖。我就是这号人。 最初几天,我没敢报名。因为听说到北京当武警身高、体重等条件和其他兵种不同,特别是政审,要求更严格。一位同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话里鼓捣了半天,我想,干嘛不试一试呢? 这一试,竟被录取了。我自己吓了一跳,一股当将军的“野心”又怦怦跳个不停了。 到了警营,我的妈,这哪象同  相似文献   

6.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7.
日前,有机会到苏北某一偏僻小村进行社会调查。刚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写在墙面上那林林总总的标语口号:“要脱贫,先养禽”、“要致富,先栽树”、“经济迈大步,集资先修路”、“粮食创高产,先扩水稻田”。正当我驻足凝视那条“要想达小康,先把电话装”的标语口号时,一位老农一本正经地向我投来一句话:“这叫我们到底‘先’干啥?” 凡事这应“首先”、那须“第一”,这要“大干快上”、那是“当务之急”,不仅使群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而且还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标语口号,作为置身于…  相似文献   

8.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9.
羞色可贵     
羞色,其本意为“感到耻辱、难为情、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然而,羞色也有另一面。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仍然很艰苦时,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元帅在万马军中、强敌面前,从来是脸不变色、处之泰然的。但在一次座谈会上观看话剧《东进序曲》,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却“脸烧得坐不住”,当即批评座谈会的主持人:“怎么能让剧本中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彭德…  相似文献   

10.
大凡稍微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国人最敬老天爷,也最怕老天爷,只要一说起“天意”、“天命”、“天道”、“天心”等等这些字眼,不但百姓既信又怕,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要降尊崇奉,打起“受命于天”的旗号而称“天子”,在祭天的时候还要向天老爷叩头如仪。在漫长的岁月中,“天”成了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然而这个在人们心目中有意志而又万能的“天”,它的意志和能量又是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1.
可赞的“三 不怕”精神 有位将军在给机关干部上党课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不怕”:一不怕人说“无钱”,甘愿清贫,艰苦奋斗;二不怕人说“无能”,坚决不搞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那一套;三不怕人说“无情”,不用感情代替原则,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好处。 这“三不怕”提得好,确实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但在改革开放、发展  相似文献   

12.
瞭望哨     
《瞭望》1996,(29)
近日京城某大报的一个有影响的随感专栏里,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保护文化瑰宝》。文中举了常见的一些不伦不类的“成语”:百衣(依)百顺,饮(引)以为荣,别具一革(格)……并且指出,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弊端不容忽视:它破坏了成语固有的文化底蕴;在社会上以讹传讹,尤其对中小学生容易产生误导作用;从法律的角度讲,践踏成语是一种违法行为。文章“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并行动起来,把净化广告用语也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文章写得好。发表在大报上,有分量。 但在同一个版面上,一则商业广告又着实吓了人一跳!那上面赫然写着—— “秤”心如意,北京衡器。 谁都看得出,这是“化用”成语“称心如意”。  相似文献   

13.
刘国林 《慈善》2016,(2):24-26
又到隆冬时节。40多年过去了,塞北普通农家那个叫冬喜儿的17岁男孩和他的一家,仍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低矮破旧的农舍,那朴实善良的齐大爷,与部队告别时冬喜儿眼里那不舍的泪花……像一幅幅画面,长久地留在记忆里。11970年冬季的一场大雪过后,一夜间北方大地已成了银色世界。这是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入伍的第一个冬季,恰好...  相似文献   

14.
说“怕”     
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伯民主党派”。且不说伯党、怕群众,只就怕民主党派来说,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又何伯之有呢?但该怕还是要怕的。为什么?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  相似文献   

15.
“端木伯伯”的由来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母亲回家,很高兴的样子:“我在淮海路遇到几十年前苏州乐益女中的老同学端木露茜,现改名端木新民,是她先认出臻‘是许宪民吧?”“她是储安平的结发妻子,有四个孩子,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现在的先生孙西岩是上海水产学院气象学教授,她家就在陕南邨,离此很近(我们住茂名南路),我已去她家小坐了片刻,你们以后也可常去她家,你们要叫她端木伯伯.她是苏州才女,早年留学英国,是一个人物,以后再详讲.”  相似文献   

16.
由 于我所供职的单位在静安区 ,加之在这个区里有我的旧朋新友 ,因而对静安区的情况就自然会多关注一些。当我第一次听到说 ,静安区要建设成为“双高区” ,即建设“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我不禁感叹了一声 :什么 ,双高区?是的 ,这声感叹是意味深长的。这是因为 ,我对这个“高”字 ,曾经留下过不妙的印象。对这个“高”字 ,至今还有着某些不良的感觉。且不说在那热火朝天的大跃进年代 ,搞什么生产放“卫星” ,亩产几万斤等等 ;也不论在那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 ,喊的是高举 ,唱的是高调 ,实际上却是另搞一套 ;现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丰碑颂     
自由和解放的旗帜已经在保加利亚飘扬四十年了。这些日子,当我在脑海里搜寻我对这个国家的首都——曾被称为“欧洲的大村庄”的索非亚的印象时,我的眼前便飞快地闪过一幅幅庞杂纷繁的画面。是的,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那一条条宽阔笔直的街道,那一个个奇花异草的公  相似文献   

18.
精神美餐     
今年春节的上海文艺界迎春团拜会,适逢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之日,但文学艺术家们仍然顶风冒雪地前来相聚,喜气洋洋地互相拱手致贺,共庆传统佳节,会场里洋溢着欢声笑语,那一幅幅表联和一盏盏灯笼,还有那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映得张张笑脸如同绽开的心花,充满了浓浓的春意。此情此景,既令人感动也使人感慨。我在主持团拜会时有感而发:这真是瑞雪知人意,飞舞喜迎春。使我不禁脱口而出,背诵了这样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记得在那动乱的年代,我在一家制药厂劳动,日夜三班倒烧炉子,劳累之余无所事事《无其它书可读,就…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一条成语叫“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做得“过度”了,就跟做得不够(“不及”)一样,都是不好的。此话颇有道理,但我以为需要根据新经验予以修正:“过度”的危害甚于“不及”;人犯错误,往往失之于“过度”。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只有处于一定的数量界限之内,才能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界限用哲学术语表达,就叫“度”。“度”表现为规定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一定的上限和下限。超过“上限”曰“过度”;低于“下限”曰“不及”。过度与不及,都会导致事物发生质变。二者都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或表现。纯自然发生的过程无所  相似文献   

20.
赵健伟 《党政论坛》2011,(16):15-15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叫罗伯特·艾克雷得的科学家,在研究对策论中著名的“囚徒疑难”问题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现象。首先,得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囚徒疑难”。它是对策论中的一种假设。比如现在举行一场智力比赛,当比赛双方均采取欺骗手段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