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拔任用干部的关键环节是如何科学地考察和评价干部。作为组织部门,要选准用好干部.必须在考察方式、评价体系、考察人员素质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考察识别干部,首在政治素质,也难在政治素质。油田企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端牢能源饭碗”的成效,尤其要把政治素质考察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以胜利油田近年来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践为基础,分析研究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抓实“考点”、改进“考法”、用好“考分”等方面,探索建立完善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为油田企业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政治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干部考察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备受大家关注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对干部考察员实施职业化管理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路径。通过对三个基层党组织干部考察员职业化管理的探索与总结,本文在相关研究领域,以职业化管理策略为视角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干部考察员管理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提高干部考察科学性,当前要突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干部考察的经常性、民主参与的有效性、考察方法的创新性和考察人员的专业性等五方面的问题。要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就必须着眼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实施重点突破,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改进民主推荐,以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落实,提高干部考察的权威度。2.健全指标体系,以评价内容的科学设置,提高干部考察的全面度。3.坚持群众路线,以知情群体的广泛参与,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公认度。4.完善考察方法,以综合多元的分析比较,提高干部考察的精准度。5.加强队伍建设,以责任主体的优化组合,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保障度。  相似文献   

5.
人大代表结构与素质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市级人大代表结构存在着干部代表多、老总代表多、党员代表多,一线的劳动者代表少的“三多一少”现象。人大代表的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是代表素质的提高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代表意识缺乏。为此,应当努力使代表结构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当选代表的比例;切实把干部代表的比例减下来;适当增加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比例;切实把好代表的入口关等措施,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升人大代表素质。  相似文献   

6.
社交圈、生活圈不仅构成了领导干部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新时期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两圈考察难点很多,问题不少,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考察体系、改进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考察”,是组织工作者从事干部选拔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干部的选拔使用质量。为此,考察者必须具备四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关于健全干部选拔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部考察法规形成完整体系,是避免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的根本,也是遏制任人惟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关键。健全干部选拔制度应当遵循公开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监督性原则,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积极修订、完善干部考核法规;大胆改革考核办法和手段;认真搞好试点,探索改革经验;逐步建立起公开、立体、动态、求实的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 ,加强干部考察工作 ,全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做到知人善任、合理配备干部 ,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历史职责。  相似文献   

10.
这次全省市(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考察工作与以往下部考察工作相比较,最大特点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因而增加了很多新的改革举措和具体内容,如二次会议推荐、延伸考察、实绩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等。特别是综合评价分析,改变了过去从单一、平面角度考察选拔干部的做法,使干部考察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值得总结,值得思考;在丰富、完善的基础上,更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1.
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关系到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是否正确、任用是否得当,事关干部工作的全局,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原有干部考察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科学分析,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要求的考察评价指标,构建科学的标准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准确考察领导干部,使考察工作发挥更大效用,更加有利于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干部德的现实表现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依然存在考评内容不够科学、考评方法比较简单、考评结果运用不够等问题。必须紧紧围绕"四德",突出"四看",完善干部德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正确把握考察干部德的途径,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13.
创新完善干部考察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重要环节。创新完善干部考察工作,需正确处理五种关系,认真落实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和传统阵地。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重庆高校统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已影响到统战工作的开展,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一、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忽视统战工作的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随着高校机构改革的深入,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他们大多对统一战线知之甚少,其结果是:对党的统一战线路线、方针、政策和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流于形式的多,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的少;对在学校各级任职的党外干部,不够理解,合作共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水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开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领导机制;确立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创新干部培训体系;建立完善“集呻培训一在线学习一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新模式;继续把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喜阵地、主渠道,加强党校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竞争性选拔干部是完善干部选拔运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中一些问题突显出来。本文主要分析考试、考核、考察相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找出更科学的选拔干部的方法。考试方面存在的问题:试题考察要素片面性、试题高度针对性较差、"干"、"考"脱节、评判标准很难统一。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按票取人,选出了"老好人"但没有能力式干部。考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注重考试名次、平时不考察、考评体系不健全等。考试、考核、考察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制度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成本层面等都有一些尚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事快言     
《人事天地》2008,(11):62-62
通过公开选拔。允许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竞争者报名,排除了“内定”的可能;通过第三方考试测评。用笔试、结构化面试、模拟演讲等考核方式来确定考察对象,让“庸人”自动落马;通过多方听取意见,形成对候选人更全面的认识;通过扩大差额考察和票决的比例,避免“陪票”等走过场问题;由全委会而不是常委会来进行票决,大大压缩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任人唯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选贤任能的智慧。任人唯贤的思想理念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智慧。在传统的政治文化视域下,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三大部分:“德才兼备”的基本原则、“举直错枉”的社会效应、“识贤用贤”的方法策略。任人唯贤不仅是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典范,对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考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坚持政治标准,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的干部考察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调查显示,约六成的人认为干部被提拔与否德才并不是首要因素。人际关系是决定干部是否被提拔的重要因素之一;干部选拔任用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某些明显“坏”的做法(任期不严肃等)的流行,并非“上司”不知其坏;“提名为考察对象”是现行干部选拔问题最大的环节,其次是“民主推荐”;不同的领导岗位对领导者素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干部选拔方法应因岗位差异而有不同。提高干部挺拔任用公信度,既要重视改进“选拔”,更要重视改进“管理”;必须拔正核心权力者的行动逻辑,尤其要规范“一把手”的用人权,让权力行使受到责任硬约束;竞争性选拔具有抑制不正之风、扩大选人视野、过程更加透明等优点。目前最受干部群众欢迎.是应该大力推行的.  相似文献   

20.
干部考察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环节。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之所以屡屡出现问题,不少与考察失真失实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察方法不科学、不适应造成的。组织部门必须在积极倡导观念更新的同时,主动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干部活动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以创新的思维探索和改进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干部识别机制,实现干部考察工作的与时俱进。1.提高公开程度,变封闭式考察为开放式考察。传统的干部考察讲求工作的保密性,考察往往在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