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那些文学家而言,诗文是做官之外的事。许许多多的作家、文学家,都不是职业。读书人做官是正业,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文章可以作敲门砖,以文章开道,打开进身之门,文章只是个“牌子”,真正的实惠是做官。那么为什么成就了那么多的文章呢?这实在是做官之外的事。官如果做得好,一点“之外”都没有了,那么也就不会有文章。好文章要归功于做官之外。  相似文献   

2.
后来居上     
《法制博览》2009,(9):45-45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相似文献   

3.
阿瑟 《法制博览》2011,(3):39-39
有证据表明,孟浩然是一位好酒人士。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新唐书》孟浩然传等多种文献,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十分欣赏盂浩然的诗歌才华,带他一同赴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韩朝宗为了替他造声势,先行一步,约好日子一同进朝廷。不料,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孟浩然遇到老朋友,就进了酒家,喝上了。当时有人提醒他跟韩朝宗约定的事,孟浩然很不以为然地说:“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逞恤其它!”结果,误了约会,惹怒韩朝宗,不再替他引荐。  相似文献   

4.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毛泽东说过,就得亲口吃一下梨子。也就是说凡事只有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本人,平民一介,从来没有做过官,自然难知做官的滋味。没有做官经历的人品“官味”,也许有人会讥笑:你又能“品”出啥名堂来?  相似文献   

5.
王兆贵 《法制博览》2011,(18):34-34
在封建社会里,能进朝廷做官,是耀祖光宗、福荫后代的一大幸事。可幸运指数高的职业风险系数也高,稍有不慎,打屁股是小事,降职、罢官、坐牢、流放等亦属正常,掉脑袋也不稀奇,所谓“伴君如伴虎”。因此,在皇帝身边混饭吃,须揣着十二万分的小心。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有敢同皇帝开玩笑的人。  相似文献   

6.
房子情结     
常霞 《法制博览》2010,(20):39-39
郑板桥在家书中鼓励兄弟读书,说不要“一捧起书本就想着中举人、造大房子”。这里反映的就是中国人的房子情结。一个人发达了,首要的事就是治房。“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道的就是房子。中国人读书做官的情结很重,官位是与房子连在一起的,官位越大房子越大。“一阔脸就变”道破世态人情,如果改成“一阔房就变”,更符合国情。  相似文献   

7.
扎不棱 《法制博览》2010,(19):64-66
湖南人谭延闿年轻时有两件事让他非常难过:一件事是总有人称他为“小老三”;另一件事则是,他考中的本是进士第一名,但因为是湖南人,又姓谭,所以被一些官员生生给抹下去了。  相似文献   

8.
有用和无用     
官味,做官的滋味。做官是什么滋味?记得在家中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当看到满头白发、一身褴褛、家徒四壁的于成龙同老妻告别的情景时,侄儿突然说道:“这官当得啥滋味?”  相似文献   

9.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08,(15):45-45
文章写得好不好,其中的关键是你做了什么样的梦。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说法。比如说晋代书法家王殉(350年~401年,世传《伯远贴》)以才学文章得晋孝武帝赏识。王殉就曾做过一个梦。在梦里,他得到一支如椽大笔。醒来后,王殉说:“此当有大手笔事。”不久,朝廷果然让他负责起草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0.
知足常乐     
下班要回家了,大家又回到了大巴上,每日的例行“恳谈会”又开始了。“哎,等下还要去买菜,八小时之外不轻松啊。”男士的感叹。“该知足了,日日有人等你回家,等着吃你做的饭,好幸福的喔!”对面有快嘴小姐开腔了。这位男士认为每天做饭累,而那位小姐则认为有人牵挂、承担责任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样的事,感觉截然不同,只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认为,幸福与否,不在于他做这件事或不做这件事,而在于他是把它作为一种负担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