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艺术在印度和中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佛教造像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在印度,佛教艺术经历了早期"无佛像期"和大乘思想兴起后以键陀罗和马图拉两种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佛像繁荣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雕艺术历经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民族化、隋唐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而出现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元代造像艺术的短暂停止及其藏传佛教特征乃至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王继训 《理论学刊》2012,(9):97-100
北魏时期的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北魏佛教拓片五十三品,是研究崇佛热和佛教政治化现象不可多得的资料。考察可知,拓片中发愿文的内容直接表达了造像者的所思所想,尽管它表明此时人们已接受了生死轮回转世托生的观念,但发愿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僧尼还是官吏,关注的却不约而同都是天下的太平、国家的昌盛与皇帝的延祚。在北魏,佛教史更像是一部政治史。  相似文献   

3.
鲁南地区遍布各时期重要的佛教遗迹与遗物,从类型上看,举凡造像、刻经、寺塔皆备;从时间上看,上起东汉,下至唐宋,连绵不断.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刻经别具一格;到了宋代,寺塔与地宫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佛教信仰的持续.鲁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正>风格迥异的南北朝佛教在隋唐时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进而形成了几个不同的佛教宗派,李唐时代,佛教的势力和规模发展至极盛。在佛教哲学、译事及社会影响方面,唐代佛教的兴盛可谓空前绝后。  相似文献   

5.
北魏道士寇谦之不但没有参与北魏太武帝灭佛活动,而且他所开创的新天师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教影响的。这些影响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吸取了佛教轮回报应思想;二是模仿佛教戒律和教仪;三是借鉴佛教神灵观念;四是受佛教医药天算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认识佛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佛教的核心内容四谛、缘起、五蕴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图示的方法对佛学思想体系的作了高度概括和形象表述。把握了佛教的整体结构。对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英彬 《红岩春秋》2020,(3):F0003-F0003
江津石佛寺遗址发现有大量南宋时期造像,其中泗州大圣龛位于该遗址内摩崖造像石的西侧。龛内雕泗州大圣像及二胁侍弟子。泗州大圣有圆形身光,头戴有两条垂带的僧帽,着交领右枉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由盘龙基座承托的方形台座上,身前有兽头三足凭几。其左侧胁侍弟子头挽双髻,着交领右衽窄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净瓶。其右侧弟子为光头.  相似文献   

8.
张英 《世纪桥》2011,(3):50-51
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艺术博大精深、历史久远。自东汉传人东土后,佛教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长达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不断融入中华本土文化,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艺术是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佛教雕塑、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等各种艺术类型,创造出无数的精品佳作,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佛教虽在各个时期所受重视程度不同,也曾遭到数次较大规模的灭法,但是佛教艺术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数度重生并持续发展,时至今日,留给世人的佛教艺术作品数量之巨、规模之大、形式之多,令人无比震撼。由中国佛教研究领军人物赖永海先生担任主编,汇集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各方面专业学者合作结撰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中国佛教艺术史》,堪称是全面展现佛教艺术发展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谭处端借助佛教的因缘论否定了人的身体的真实性,破除了传统的肉体成仙观念;利用佛性论确立了真性的核心地位,使真性称为成仙的根据.他从禅宗的心性论出发,把真心与真性合一,将修心与修性合一,要求修行者去内求真心、自悟真性.他借用佛教除三毒的思想,来解说他的心性修炼方法;又借鉴佛教的修行方式,要求全真教徒出家进行苦修;同时,受居士佛教的影响,也不反对信徒在家修行.他还主张修行应该随缘自得、不修而修.追求一种如行云流水般自在逍遥的神仙境界,这都是受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米兰随想     
<正>“米兰,我来了!”“米兰,我爱你!”2023年二月末,我与一群艺术家走进米兰古城,面对漠风大声呼唤着,石碑之上“米兰遗址”四个大字赫然显现。米兰古城是古鄯善国南面的一个重镇,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米兰开始逐步发展。当时,中原的农耕技术传入本地,并且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使得印度的佛教也传入米兰,给今天留下了许多佛教活动遗址和农耕遗址。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佛教的发展来看,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在台湾,佛教与政治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当局对佛教思想与活动的控制过程,尤其是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期间以及回归后至1987年台湾“解严”期间,台湾佛教对政治领域的依附关系十分明显,佛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信仰而实现自主的发展。80年代后期,随着台湾政治控制力在许多领域的逐渐消退,台湾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倒置性的变化,政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继续影响佛教的存在与发展,而佛教却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能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一些极端的佛教组织不断地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参与的意愿。  相似文献   

13.
台湾佛教是目前台湾所有宗教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同时也是近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类型。尤其是随着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由于社会结构出现的日益分化趋向也必然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可以表现为寺院、教义和慈善事业的分化,它同时意味着佛教对社会中信徒提供意义解说的传统任务在逐渐地消解,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宗教爱好”或者“宗教兴趣”。台湾佛教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在“人间佛教”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与实践,现代台湾佛教应答了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运用了西方宗教、哲学、科学知识诠释佛法,调和了佛教信仰与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使得台湾佛教一步步实现了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西域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变革创新,僧侣阶层宗教素养水平普遍降低,无力担负起促进西域佛教根据社会变迁及时作出自我调整,以满足西域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任务和使命,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衰落致使西域佛教面临着源头上的枯竭,东西方文化通道的阻塞使得当时的西域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文化孤岛,伊斯兰教强势兴起对西域佛教造成一定影响等原因,最终导致西域佛教的衰落。  相似文献   

15.
《学习月刊》2010,(4):159-160
归元禅寺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佛教禅宗寺院,亦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归元禅寺位于汉阳区翠微横路20号。清顺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该寺。这里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是“汉西一境”,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占地11公顷,有殿舍1000余间。  相似文献   

16.
李玉用 《唯实》2009,(6):33-36
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佛教与旅游的渊源关系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佛教旅游资源的我体,并进一步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与中国佛教“居士”杨宗丽中国佛教界的著名领袖赵朴初曾讲过这么几句话:"解放以后全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贯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分...  相似文献   

19.
正定隆舆寺     
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佛教寺庙建筑群。隆兴寺始建于隋代(约公元586年),建成初期叫"龙藏寺"。后至唐代更名为"龙兴寺"。宋太祖于开宝四年(约公元971年)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进行大规模扩建,初步奠定了如今的布局及规划。此后元、明、清各朝  相似文献   

20.
佛教之复兴为近代启蒙文化的一个庶出而又深刻影响了主流思潮的重要特色.梁启超曾言“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日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众多著名的政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如谭嗣同、梁启超、沈曾植、陈三立、夏曾佑、宋恕、汪康年、章太炎等.不同程度地与佛教发生过交涉。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化的思想巨匠,亦曾究心于佛学,用力甚深。本文特对鲁迅与近现代佛教人士的交往略加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