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玉章是德高望重的延安“五老”之一。他年轻时还是同盟会的干将,深为中山先生器重;同时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颇有交往。1915年吴玉章参与发起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时陈、汪夫妇也逗留巴黎,吴与他们曾相过从。然而归国后不久,因双方囿于政见歧异,尤其是吴玉章于192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从此便分道扬镳了。1953年,吴玉章在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曾到上海出公差一次。由于他是党的中央委员,又是革命老前辈,上海市委便特意安排他出席了一次公众活动,《解放日报》也登了一条消息。不料,这竟被关在提篮桥监狱里的陈璧君看到了。应该讲,这时她…  相似文献   

2.
"做官"与"做事"是每一个为官者时时面对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有的人为了全身心"做事"而放弃"做官".被毛泽东赞誉为"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的吴玉章,以革命事业为重,曾经多次放弃当官甚至当大官的机会.1912年初,吴玉章作为重庆蜀军政府的代表赴南京,当时内务部长居正想到吴玉章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对建立民国有大功,于是给吴玉章送去一张疆理局长的委任状,吴玉章谢绝了,后来又换成一张参事的委任状,吴玉章又谢绝了,最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安排下吴到总统府秘书处做具体工作.全国解放以后,毛主席、周总理打算在国家外事部门给吴玉章安排重要职务,吴玉章诚恳地表示,自己非常乐意从事教育工作,愿为培养人才竭尽全力.于是,中央任命吴玉章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同志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相似文献   

3.
荐书     
《红岩春秋》2020,(4):80-80
《辛亥革命亲历记》吴玉章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本书由吴玉章关于辛亥革命的长篇回忆录和长文《论辛亥革命》组成,并附录《辛亥革命大事记》。吴玉章不仅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4.
正荣县:吴玉章故居位于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的吴玉章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将故居捐出,一度用于开办荣县师范学校。吴玉章的生活和斗争经历,正如党中央在他六十寿辰时的祝词中所说:"是近几十年里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而吴玉章故居,则流淌着荣县文化之脉。  相似文献   

5.
<正>重视青年工作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延安五老”吴玉章以“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的崇高追求,志于以身作则来教育青年,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青年、教育青年、赢得青年的丰碑。革命战争时期,吴玉章以学校建设团结教育革命青年、以服务人民的革命实践引导培育革命青年、以奋战一线的革命信念激励鼓舞革命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学习吴玉章的青年工作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6.
吴玉章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共著名的“五老”。从参加革命起,吴玉章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一生注重办教育和搞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谢绝了政务院拟委任的重要行政领导职务,集中力量办教育。吴玉章情系教育事业,一生桃李满天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好几代人才。后人评论吴玉章说:“其教育经历.时间长,方面广,经验多,成就大,可以说是当代中国革命文化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文字改革是修整方块汉字,并补充、创造汉语拼音文字的工作。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为汉语拼音运动,二是汉字简化运动。吴玉章在这两方面都作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字运动成效显著1940年秋天,正是陕甘宁边区被国民党封锁最困难的时候,吴玉章却每天骑着毛驴,穿过黄土路,从延安北郊的杨家岭,赶到南郊的教师训练班,给未来的新文字老师们上课。吴玉章正忙着与林伯渠一起推行拉丁新文字试点。他从1928  相似文献   

8.
《党员干部之友》2023,(3):56-57
<正>1942年,朱德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时作诗《游南泥湾》,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后来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干部借此诗,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做了一辈子好事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正1940年,吴玉章与董必武、叶剑英、边章五在重庆北温泉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记录了他们的革命情谊。战斗在重庆吴玉章,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抗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湖北黄安(今红  相似文献   

10.
正1925年5月,冉钧自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成归国,到上海接受中共中央让他回川建党的重任。6月初,冉钧回到重庆,在杨闇公、吴玉章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冉钧协助吴玉章创办了重庆中法大学,并在该校建立了重庆最早的基层党支部,从而奠定了党在四川发展的基础。20天创办中法学校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失败,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吴玉章于1913年流亡法国,帮助蔡元培料理华法教育会事务。吴玉章归国后,与友人在北京开办了中法大学。  相似文献   

11.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当时正在旅法的蔡元培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等人提倡、组织的留法俭学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2月,已届花甲之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吴玉章因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日的需要,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在重庆与蒋介石会面。蒋介石劝吴玉章说:“你是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的老前辈,还是回到国民党来吧!”面对劝诱,吴玉章明确地表示:“我加入共产党是相信马克.巴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深知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对于这一点,我是从不动摇的,绝不会二三其德,毫无气节。”坚定的信念、凛然的正气,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那么,吴玉章是怎样从一个同盟会会员成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呢?  相似文献   

13.
邱笑雯 《党史文苑》2024,(4):21-22+32
<正>吴玉章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是德高望重的“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由衷地赞誉他:“心神俊逸绝飞尘,百炼成钢是此身。”这是吴玉章一生探寻真理的真实写照。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吴玉章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者、捍卫者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14.
吴玉章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刘文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其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演进过程。过去有研究者认为,吴玉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地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标志。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自治联合会到中国Y...  相似文献   

15.
<正>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德高望重的“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亲自祝词,称赞他“一辈子做好事”;吴玉章七十岁生日时,谢觉哉由衷赞誉他:“心神俊逸绝飞尘,百炼成钢是此身。”吴玉章一生波澜壮阔,从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到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从资产阶级革命派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始终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在革命的雄关漫道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筹建的过程中,上海、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处于发起地位,这首先与两个城市的马列主义传播较早、工人运动发展较快、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较多有关。其次,与这些城市跟共产国际来华代表的联系比较方便、从而得到他们的帮助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后,与共产国际及上海、北京都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也在各地独立地开展着建党活动。如四川的吴玉章等人秘密地组织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创办了《赤心评论》作为党的刊物。1925年2月,当吴玉章在北京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及活动情况后,便解散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其中的许多成员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事实说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7.
正吴玉章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跨世纪的革命老人,20世纪40年代,他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在生活中,吴玉章这位出生书香门第、曾两次出国留学19年的革命家,却娶了一个大他两岁、不识几个字的乡下妻子。1946年妻子病逝后,吴玉章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哭吾妻游丙莲》,后未再娶。2001年10月底,吴玉章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回四川荣县与妻子合葬。  相似文献   

18.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呈送中央审批,绝大部分政治局委员都表示同意,而邓小平同志没有表态。他对吴玉章说:吴老啊,你把汉字这么一简化  相似文献   

19.
正创建中国YC团,是四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四川地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探索独立创建革命政党的一次勇敢实践。该党成立仅一年时间,吴玉章和杨闇公又主动宣布取消,加入中国共产党,更表现了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光明磊落的襟怀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火一样的热情。吴玉章、杨闇公在四川独立地探索建党的道路,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与形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16开、29页。特刊封面印有"华北大学"及英文音译。内文文字主体为小五号竖排,包括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等人的题词等,其中校长吴玉章在题词中写道:"华北大学成立——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心。"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典礼在正定县举行,共有2000多名师生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