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 《求索》2014,(1):97-101
我国当代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它们采用了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同时还采用欺骗性的话语来隐匿自身。其实质在于弱化或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诱之以远离意识形态,还以倡导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形式来影响文化消费,力图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化消费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培育人文精神,坚持文化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法制只是资产阶级的法制,只在形式上承认平等,目的在于压迫人民,并且自身漏洞百出以致难以有效实施。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法制的层层伪装。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法制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法制提出的要求。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应当保证自身的科学性,真正成为人民意志的表现,保证人民享有事实上的平等权利,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这些思想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剑峰 《求索》2013,(4):129-131
本文主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虚伪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出发,通过对风险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揭示出当代风险观念背后的统治阶级利益、经济动因及其科学合理的表象所掩盖下的资本贪婪本性和制度因素,发现这些对社会民众影响甚广的流俗之见正披着所谓的科学理论的外衣内化为常识乃至信条,变革性的渗透和传播着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并对有利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等观念进行宣扬和曲意辩解。只有从唯物史观出发,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规避和防止陷入新的风险困境。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5.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意识形态批判中 ,必须把特定阶级的阶级实践和历史命运作为该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对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中 ,应该坚持具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的观点 ,是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6.
向丽 《思想战线》2021,47(6):151
“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万惠琴 《人民论坛》2014,(11):199-201
拉布里奥拉在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提出意识形态观点.拉布里奥拉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现实的系统的和终结的观念.他以道德为例分析意识形产生的条件性和阶级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这一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观点也具有“反意识形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9.
刘涛 《前沿》2011,(24):29-31
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在理论维度的层面,以实证的角度,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地基础上,层递性地提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维度,即前提性维度、合理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具体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前提,执政党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和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城市化进行了前瞻性的三重批判和无情的揭露。从历史维度来看,"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逻辑维度来看,城市化的本质是以资为本,遵循资本逻辑原则;从价值维度来看,虽然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与城市化发展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注重人的发展,但资本占有劳动,资本统治人,人始终只被当成城镇化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城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化批判思想对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亦有重要的启示:摒弃资本逻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面发展与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1.
李小娜 《前沿》2013,(5):41-43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扬弃的结果,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随着实践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扬弃的结果,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随着实践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着眼日常生活向度的家庭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家庭教化中的担当从学理和现实层面进行剖析。作为当下中国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样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日常生活,关照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立足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及其精神实质,科学揭示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中的传播、指导功效机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主体精神、人文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恩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凸显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者表面上拒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政治意识形态,实质上却重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意识形态,成为掩盖晚期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合法化全球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应该认清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本质,识别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解构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身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转向垄断阶段的历史时期,作为第二国际左翼理论家代表的拉法格,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道德和宗教观念等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多维度的批判。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和背离,但历史地看,拉法格的这些理论成果总体而言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性和理论穿透力,全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发展形态和超越之路。以逻辑视角为主要线索,以总体性的眼光对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全景式的审思、剖析和探赜,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富荣 《传承》2014,(12):102-103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和生活环境污染的现实进行批判。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唯一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从不考虑工人生活所处的恶劣环境以及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