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阎国华  韩硕 《探索》2022,(4):171-184
依托移动网络、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转向。网络圈群在缔造网络生活新业态的同时,也日益产生现象级影响,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构与重构。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显著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认同的现实境遇,并引发了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进入圈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圈传播、圈内典型意见主导思想认同等显在困境。遵循网络圈群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脉络,分析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主要挑战,可以发现网络圈群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着重以优化内容设计、创新方式方法、紧盯受众需求和注重协同作用为抓手,从而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引领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穿透力、深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群性生态和统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内外因素等方面实现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2.
以智能算法、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交互设计等方式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主流思想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个性化、叙事方式感性化、呈现场景立体化大大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度、温度与力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编织的“信息茧房”、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拟态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应遵循价值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技术赋能,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智慧升级”;完善制度监管,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长效续航”:以规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消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其兼具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传播特征。微时代的到来,既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也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未知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在制度保驾护航的基础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通过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微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4,(1)
文化产业生产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应是文化、资本、意识形态逻辑的"三位一体"。但以此来考察西方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发生的历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向。事实上,这种偏向不仅是理论探索的知识新区,也是文化产业之中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建构的现实困境。对此,主流意识形态应在明确面向"中国问题"视域的同时,着重以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实现其导向的建构,从而为文化产业三重生产逻辑综合作用的发挥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需要长期推进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然风险尚存,挑战仍在。当前,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发展态势逐渐引起学界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发挥的关注。葛兰西曾论证夺取文化领导权对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此为理论支点,网络信息“泛娱乐化”发展存在扰乱网络信息传播态势、解构集体同意的风险。因此,我国可从贯彻落实网络空间治理、破解消极社会思潮与泛娱乐化勾连、有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平台的引领力三方面入手,遏制网络信息“泛娱乐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关键作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维度在于政治权威的文化感召、核心价值的精神引领、团结奋进的行动指南。高校实践在事实、逻辑、实质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境,亟需推进"打造共享平台、提升共情能力、建立共振机制、丰富共生体系"的四位一体建构路径,进一步焕发内在动力、催生奋进伟力、释放时代张力、提升创新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地位,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探索》2017,(2)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厘清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直面力量单薄、娱乐至上、制度短板等现实困境,不断在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共同体、加强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治理和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高效治理,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会初步形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网络空间内的文化,而是在网络时代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社会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的时代性、矛盾认同性和双重效应性等特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应当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外化为网络文化的引领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内化为网络文化的认同性,构建网络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同心圆三个向度,筑牢网络文化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开启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时代,新媒体既虚拟又现实,以至于人们难以对其进行完全的控制,新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隐患,在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思潮多元化等诸多问题,面对新媒体发展的迅猛势头,应积极应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指导地位,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网络生态在内化与外显、自利与他利、开放与互联的进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求破解高校网络生态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边缘化困境的应对之策。从加强价值引领,坚守传播导向;创新互动机制,提升传播质效;优化网络文化,提升传播品位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也是国家主权利益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体现。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不断侵蚀、西方国家"网络自由"文化的蛊惑等因素必然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技术强国、强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法治建设、不断强化"心防"力量、还应积极处理好"同心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新宇 《理论建设》2022,(5):94-104
近年来,“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以更具迷惑的出场形象、更为隐蔽的传播形式、更加虚伪的内容输送、更加扭曲的价值理念,暗中耦合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侵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断造势“。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机理具体表现为经由信息场域建构实现价值侵染、利用网络传播秩序产生共性传染、借助智能技术赋能结成信息茧房、通过网络舆情发酵完成肆虐传播,以达到抢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削弱主流文化的引导地位、弱化民族自尊自信的险恶目的。为此,应通过完善相关网络治理体系、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措施予以主动回击。  相似文献   

14.
谢俊 《探索》2022,(6):173-184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以5G为基石的智能时代迎风启幕,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智能化、传播内容视频化、传播方式多维化、传播受众类型化等新特征。智能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脱域、评价权转移、把关权弱化,导致传播主导力式微;视频化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导致传播话语权式微;多维化带来虚拟和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监管困难,导致传播管控力式微;类型化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传播认同度式微。防范和化解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新风险,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趋势,构建“5G+”赋能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体系,守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失语、不失声、不失踪,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统筹技术与制度,构建安全、有序、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防范算法偏见,破解传播的信息窄化和价值迷失难题,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发展趋向,其深刻审思和独特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所展示的深厚的战略意蕴和长远的实践价值。其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方针论、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主导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的战略战术论、构建融通中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战略支撑论、维护整体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目的论,彰显出深刻的战略意蕴。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深刻领会其思想的鲜明特色、全面把握理论意义、贯彻体现实践逻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6.
<正>以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终端为主要特点的新媒体在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挑战和影响。如何避开新媒体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借新媒体之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庞杂性,在客观上使得基层党组织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理论逻辑来看,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深刻剖析和反思;从现实逻辑来看,它不但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亟待解决难题的创造性解答,而且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有力回应。厘清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有助于从理论层面深刻明晰该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从实践上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媒体时代为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更多机遇,同时,也给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更多风险和挑战,诸如全媒体传播极大削弱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思潮多元话语消弭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非理性碎片化传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危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全媒体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需要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广大网民媒介素养和理论素养;推动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意见领袖正向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0.
网络平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但网民非理性参与、网络安全治理困境与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元使网络意识形态面临风险。党和政府应从主体、客体及环境三方面源头入手,坚持加强对民众的思想理论灌输、以主流价值观引导多元价值文化、提升执政公信力、创新网络环境治理办法,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代言功能,全方位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有效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