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泰勒管理主义和韦伯科层制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自降生以来相继受到了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的挑战,但与这些理论不同的是后现代公共行政从批判现代性入手,从本质上颠覆传统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效率主义、独白式话语垄断范式,试图构建一个没有价值预设和判断标准的公共能量场,从而实现传统公共行政向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范式变迁。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的新思维——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作为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先锋派,代表了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对传统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解构,还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两种替代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既能承接后现代的状况又能与民主理想相一致的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3.
朱雯 《理论导刊》2014,(4):45-48
后现代主义以多元化、解除正典、反工具理性为其基本主张,以解构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为其存在目的。公共利益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元叙事,首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公共利益并未因此堕入虚无,而是突破了现代主义的桎梏,走向自我重塑,建构了自身在后现代视阈的解释,即后现代包容性的公共利益。同时,后现代主义通过建构原子化个人、公共能量场概念,引入话语理论,运用部分人对话的话语形式,为后现代公共利益的聚合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民权益是现代乡村治理最为基础、最为现实的目标。话语权作为农民的首要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有效行使,其缺失的原因在于农民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农民组织的体制性缺失、农民自身能力素质有限等方面,应从培养农民进行话语权表达的主体性意识与能力、完善和创新平等的保障农民话语权的制度机制、提高农民话语权表达的诉求能力和整体效能、增强农民话语权对政府决策输入的影响力方面保障农民话语权,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并走向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公共能量场,由于话语的准入是免费的,任何人都有权进入政策对话的公共能量场,网络问责实质上就是一种网络话语权下的舆论监督.伴随着公民意识的强起及公共领域的拓展,网络问责在公共能量场域中付诸实践,不过其在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以规避.  相似文献   

6.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新农村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保障农民话语权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家承认农民享有话语权,但在实践中,农民话语权得不到有效行使,有制度具体操作偏颇、集体行动的自然弊端、农民参与意识与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理路寻找从集体行动的困境走向集体行动的帕累托最优累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80年代初期以来 ,许多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 ,而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下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本文回顾了公共行政发展演变之路 ,希望能有益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8.
9.
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公共行政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研究非线性动态机制的混沌理论把偶然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稳定性带进了公共行政的视野。混沌理论为深入研究现代行政组织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提供新的理论手段和理论范式。在混沌理论的透视下,新公共管理呈现着与该理论相对接的范式特征。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5,(5):18-2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验证了公共行政的话语转型这一理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后现代公共行政已与既往的治理模式举手道别,进而将话语理论作为新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理性批判、隐喻表达和公共精神等原则,更是凸显了话语理论的导向功能。实现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成功转型,则依赖于"一些人的对话"方式、公共行政话语的"游戏规则"、真诚开放的话语体系和社会构建主义理念等途径。对相关要素的分析,将充实公共行政的话语体系与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自正式产生以来至今不过140多年,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却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对效率的崇拜、新公共行政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新公共管理对经济效率的崇尚以及新公共服务对公共利益和效率的探索。犹如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我们以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平衡作为一条"价值线",根据时代的具体要求围绕这条"价值线"上下波动、略有偏重,并在时代中汲取精华不断反思以充实公共行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宪政视角下的中国公共行政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尚有待完善,我国公共行政学界在追踪西方学术前沿,致力于进行管理主义和政策主义公共行政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继续重视并阐发宪政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如果我们立足于从宪政视角完善有限政府的制度框架,公共行政发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依赖于管理主义或政策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则会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就宪政视角的公共行政规范看,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分权政府、诚信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分离状态下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过程中对"行政"权力的过于强调和对"公共"属性的无情漠视致使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公共行政天然地涵摄了其内在伦理属性--公共件,因此,对分离状态下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进行整合有其必然的价值内蕴,公共行政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则是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进行整合的应然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人员以公共利益代表者身份实施管理,并且要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这就决定了公共行政人员具有公共性这一属性。从公共行政人员的产生及其来源来看,公共行政人员是受人民的委托产生的,是代理人角色,他的权力是公众作为委托人让渡所得的;从公共行政人员行政的对象来看,他所行政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从选取公共行政人员的宗旨来看,社会需要公共行政人员是因为其能为人民办事,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之一.它的兴起,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矫正,也促进了政府变革的发展.本文就其主要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分析与评述,并就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从整体性的视角对公共行政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根据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将公共行政学功能性地划分为管理、政治与法律三大途径;强调对公共行政中的三种途径的有效整合;提出了美国公共行政未来的走向.该书在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即三途径的功能性划分与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划分在对应性方面存在着逻辑矛盾;三途径的多元主义倾向容易使其陷入相对主义境地;三途径划分本身存在缺陷;没有真正实现三途径价值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场域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深刻,文化交融势不可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科学分析和深入研判新媒体场域下舆论引导迟滞、信息传播失序和西方话语霸权侵蚀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从而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时代转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规制是政府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是公共行政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对社会性规制的研究仅局限于经济学,行政学界尚未予以足够的关注。从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出发,对社会性规制的内涵、研究视角和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合著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审视目光,对官僚制的修正中所出现的宪政主义与公民自决进行了批判:理性解释了它们为什麽不能解决公共行政的环式民主(间接民主或程序民主)失灵问题的原因,提出一种完全崭新的话语理论,试图解决公共行政合法化危机的问题。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达解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陈志青 《行政论坛》2009,16(6):10-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民参与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前,公民参与具体表现为以投票、选举等形式的政治参与,而无行政之公民参与。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近几十年来,公民更多地直接参与公共行政过程。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公民参与具有不同的模式,具体包括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无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作为“公民”的民主参与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作为“顾客”的回应型公民参与模式、新公共服务时期中的作为“公民”的强势公民参与模式和治理与善治理论中的合作式公民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