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玥 《人民公安》2011,(13):23-28
最令记者内心震撼的是,当王会伟向记者告别的时候,他低着头,哽咽着说,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人了。他走之后,我很寂寞……  相似文献   

2.
文化,往往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寂寞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熔炉,有人在寂寞中离去,有人在寂寞中升华。在连续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后,很多人认为他扛不住了。但是直到今天,又快5年了,他仍在寂寞坚守,且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3.
20 清新隽永意韵酣浓———朱朴存画意评述刘墨世纪对于中国文化来说 ,是个有着太多悲哀与碰撞的悲欣交集的时代。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天天的流失 ,面对着传统中国画一天天的改变 ,深深热爱传统文化的我总是在面对深具传统意蕴的美时不能不惺惺而惜。当朱朴存先生将他的作品展示给我看的时候 ,我真的惊异于他的绘画意境之高远以及设色之精工 ,原来竟非时人所及。我更慨叹他深居简出 ,少为人知 ,不能将他的艺术理念以及精湛技艺传与时人。艺术虽然是寂寞之道 ,但朱朴存先生也过于寂寞了 ,寂寞得让人心酸。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 ,而是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一代宗教学大师吕大吉先生,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3个多月后告别了家人,告别了他无以数计的学界同仁和后学、各界友人和对他崇敬的人,怀着无限执着和遗憾,告别了他未实现的梦~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之梦”。他走了,走得让人心碎。让人无限怀念。凡是与他相知相交的人无不痛悼地发出感叹。如果让生命的火花再挽留十载春秋,吕大吉先生的“理想之梦”将会再一次的闪烁出思想光芒,将为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再增添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古陶文明博物馆创办人路东之今年39岁,收藏的历史不过十几年,但他独具审美的收藏体系和多方位的综合文化艺术能力却让人惊叹折服。正是这一切使他时有奇迹也时有发现,走通一条常人望而生畏、注定艰辛寂寞也注定精采奇异的荒路,也正是这一切构成他异彩的人生,也构成我们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残碑妙结收藏缘独特的审美目光、价值判断、文化品位与坚韧的意志和固执的性格,再加上金钱和金钱无法取代的缘份,这是路东之总结的构成一个成功收藏家必备素质和条件。  路东之少年坎坷却心志高远,敏学多才而涉猎广泛,“诗书画印小说文…  相似文献   

6.
出处是哪里     
高红十 《人民公安》2008,(13):63-63
前些日子,从一张文摘报上得知北大中文系林庚先生去世,享年97岁。 先生是2006年10月4日去世的,离中秋节只差两天。据说先生走那日还问家人,快过中秋了吧?家人说还有两天。先生当晚睡下没再起来,铺着床前将圆未圆的月之光华走了。如同他去世的年龄,97岁,差3岁不满百,已是北大中文系离世的最高龄者。可谓白喜事,善终。  相似文献   

7.
故土     
梦中每走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对故乡的思念是一个身处异地的老者。晚年最为重要的事,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不能实现的事,说一说,想一想,总也能慰藉那颗寂寞的心。在他的概念里,老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一个埋葬亲人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土。于是,我理解了为何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守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不肯离开的原因了。这是他的家,他的根。这里埋葬着他的亲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这块土地的土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灏一千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感叹。被远走的人们反复咀嚼着,越咂越有味。这是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结。  相似文献   

8.
911──美国的“110”梁庆春在洛杉矶市政厅东楼下边一间沉闷寂寞的地下室,调度员马丁·福特从耳机中听到一个报警者的尖声喊叫,报称有人刚刚冲他开枪。“别急,先生,持枪者现在何处?”福特郑重其事地问。报警者的位置──一个公用电话亭,旋即呈现在电脑荧屏上...  相似文献   

9.
王晓鹏是河南省唐河县城关镇人。2011年6月,因夫妻感情不和与妻子离婚,10岁的女儿也跟随着妻子离开。晚上备感寂寞的他,和网友聊天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安》2012,(14):55-55
美国威尔·鲍温先生在其著作中自述的一段经历很有意思。有一天,威尔·鲍温先生在洲际公路内侧的超车道上开车,时速超过了限速好几英里,而在他面前是一辆轿式休旅车,时速却比限速慢了大约十英里。威尔·鲍温先生不禁恼火起来:“开得这么慢,你难道不知道要走外侧车道,让其他人先过吗?”几天后,威尔·鲍温先生又上了超车道,没想到前面又是一辆“慢吞吞”的轿式休旅车,他忍不住大发牢骚,认为这种做法实在太不为他人着想了!  相似文献   

11.
安妮 《今日广西》2010,(21):24-25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先生回来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地一进门就喊:妞妞,妞妞,我回来了!他坐在沙发里发呆,我喊了他几声,他没有反应,我走过去一看,他神情黯然地委顿在沙发的一角,衣服上血迹斑斑。我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2.
台湾聋哑青年陈崇渊先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寻找一个有共同“语言”、志同道合的聋哑姑娘为终身伴侣。但是,多年来,在台湾他始终难以完成这个愿望。最近,陈先生终于美梦成真。   今年 10月13日,陈先生与广东省兴宁市聋哑姑娘刘清芳来到梅州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熟悉他俩的人说,他们的结合完全靠缘分。   陈先生今年 35岁,出生在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 4岁时因发高烧导致聋哑。去年,他母亲去世了,母亲是带着遗憾走的,她多么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儿子成家立业,看一看自己的儿媳妇啊!   母亲走后,陈…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少数民族纪录片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纪录片这条曾经很“偏僻”的道路上,他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没有口号,没有宣言,也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他却从不感到寂寞,因为他把这一切当作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我这一生为拍片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特别是云南的旮旮旯旯、山山水水…… 田正清的履历很简单: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编导,拍摄云南题材的照片、纪录片,参加展览,获得好评和国内外大奖。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履历,却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精力。如今,熟悉田正清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田”。这个称呼是从什么时…  相似文献   

14.
6月20日夜里,我被一阵阵电话铃声惊醒,是家政从徐州打来的,说他叔刘正鹄先生走啦,声音很悲哀。呀!我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走啦,永远走啦,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啦?我心里“咯噔”一下,多好的老人啊!  相似文献   

15.
酷爱唐诗宋词的刘永泰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中文,先生的品格和学识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刘永泰而言,学习书法可表达情感用以自省,也是对先生的缅怀与追思。但令他遗憾的是,虽然自己的习作深得先生书法之精髓,却始终无缘得到先生的亲身指点。  相似文献   

16.
在同辽海出版社签订出版《世相写真图》的合同时,我又想到了萧乾──这位长我二十九岁的老人。《世相写真图》是我同丁聪先生十七年合作作品的总集,而我们的合作长期得到了萧乾先生的关注与鼓励。在他生命的最后对分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有一篇就是对我们创作的评论──《珠联璧合》。这是他在医院里背着医生护士偷偷写成的。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提出了社会应当怎样对待讽刺文学的大问题。他之所以关注我们的创作,我想,也正是为此。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历来的文学传统是压制讽刺的…  相似文献   

17.
2014年5月2日,香港文化名人罗孚先生辞世,在两岸四地引发不小反响,其独特而离奇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许多媒体的话题。他在香港度过大半生,曾多年担任《大公报》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但他不仅是一位报人、作家,还作为建国前在港加入中共的地下党员,担负文化界统战工作,甚至涉入更敏感的情报领域,带有某些神秘色彩。悼念和追思他的文字大都提到这一点,其中有文章称他“带着一身的秘密走了”。的确,由于身份特殊,职责重大,他一生见事之广、识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而且有些因处于秘密状态而罕为人知。他虽然撰写了大量时评、文论、随笔和诗词,却没有留下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回忆录。比如,他与徐复观先生的隐秘交往持续较长时期,而记载零零星星,散见于几篇忆人叙事之作,如《江湖烟雾怎相忘--怀念徐复观先生》和《王匡徐复观一段诗缘》(《文苑缤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也并未和盘托出,尽管在他执笔忆述往事时,另一位当事人早归道山,台海两岸剑拔弩张的对抗态势也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 个艺术家在艺术上成就的 早晚,常被人称之为“少年得道”或“大器晚成”。夜冰先生当属于后者。他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饱经战乱之苦。他走的是一条自学、自创、自强不息的艺术之路──生活是他的导师,人生是他创作的主题。 夜冰先生是地道的自学派和苦学派,他的艺术征程发端于弥漫着硝烟战火的抗日战争年代,解放后他自学完大学课程,系统地攻读了绘画理论,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组织的进修班等进修学习,特别是他在青年时代因借调参加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的陈列设计及绘画制作工作,有幸结识了中国当代的一些名家,诸如董希文、…  相似文献   

19.
周建人漫忆     
<正>绍兴周氏三兄弟,"大先生"周树人鲁迅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和深邃思想已是举世公认,加上钦定的圣人地位,有关他的研究超过古往今来的文人,这就不必多说。二先生周作人岂明先生,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半生过得也很是惨淡。不过三十年河西之后的今日,岂明先生的遗作又再次受到学界追捧,一版再版。生前老死不相往来的周氏二兄弟,如今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也是当年蛰居八道湾的知堂老人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的。至于周氏三兄  相似文献   

20.
罗智远 《创造》2010,(2):80-83
在寂寞中锤炼 熟悉陈天桥的人都知道,他的心态之平和远远超过他的年龄,这是他经历了远远超过同龄人的大风大浪而磨炼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