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历史的大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探讨这一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对改革开放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
惠水县地方税务局自1994年9月成立以来,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依法治税为灵魂,以税收强县为目标,遵行“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发展,队伍建设年年有新进步,执法水平年年有新提高,税收收入年年有新增长,组织收入从1994年的407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5045万元,13年间累计组织各项收入2918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好花红”之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惠水县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4.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就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明确指出:“不可能走‘捷径’”。①然而,10年之后,1990年3月他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强调了要抓机遇和发展速度,并提出抓上海是一大措施,“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②在邓小平百岁诞辰之际,本文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任务、面临的矛盾以及面对的困难世所罕见: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世梅 《学习论坛》2006,22(8):66-6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可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先后更替的过程,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这一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杨 《党建》2012,(5):59-60
2012年年初,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提出了名为“太平洋宪章”的新外交战略,并定于今年9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呼吁国际社会的支持。这项新的战略构想对外宣称,将构建关于经济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规则,以确保亚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稳定。其实,从根本上说,“宪章”是服务于巩固日美同盟以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预防、努力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利益目标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目的”是其历史哲学中的重要命题。马克思通过对康德“世界历史目的”进行改造、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目的”予以颠倒,完成了对康德与黑格尔的批判式继承。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以生产方式为中轴、以无产阶级联合为实现方式,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目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方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需要穿越掩盖“世界历史目的”的屏障,依据当今世界新变化,明晰马克思“世界历史目的”的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进一步发掘其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新征程上坚持“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是“四个全面”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时间上具有长远性,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在表述上具有优越性,在精神上具有激励性。因此,应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四个全面”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三大战略举措”指明奋斗目标,“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发展理论所指的发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国家或社会由落后向先进,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向发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化的进步过程,即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的总体认识。什么是发展?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意义,怎样评价发展是其基本内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发展不足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整个初级阶段,发展始终应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史、现实、世界、未来等视角阐述了十八大坚持“三个自信”的依据及坚持“三个自信”的要求.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经历了从黑暗中摸索、曲折探索到成熟自信、走向自强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成功是“三个自信“的依据;当今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对比,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信,意味着反对动摇转向,也拒绝僵化封闭,要继续改革开放,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在党内规范性文件中一共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尽管时代不同,但目的相通、精神相契,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包括持续总结党的奋斗经验的历史逻辑、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政治逻辑、延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接续开拓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逻辑。“三个历史决议”,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显现了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党史月刊》2008,(1):F0002-F0002,I0001-I0004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枝节代替主流、以臆想代替史实,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歪曲和消解,扰乱人们的思想。近期这股思潮再次泛起,抛售"历史迷雾论",其现实针对性和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其本质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予以揭露和反击,消除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改革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国史研究的一大热点,存在以经济学视角研究经济改革为主流、历史学家长期缺席的现象,造成理论先行、范式单一的研究倾向。本文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史研究存在的上述现象,并以该领域的新作——萧冬连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为切入点,揭示当代史家如何以历史主义的眼光,凭据丰富多元性史料,构建中国经济改革历史叙事框架,借以展现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对该书的研究视角更新、史料发掘整理、学术框架建构和学术思想观点表达的研读,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创新的认知,助力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历史定位‘稳’‘准’‘全’。"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接受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初,邓小平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于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几个南方城市进行了视察,史称“邓小平南巡”。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谈话,史称“南方谈话”。这次“南方谈话”,对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中国,起到了指明航向的作用,使长期争论不休的“姓资”、“姓社”问题得到正确答案。使中国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开展了新一轮建设热潮。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10周年,人们都在回眸省视10年来的发展历程,无一不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自年初以来,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一批纪念“南方谈话”的文章,其中不乏佳作,都以作者自己的眼光、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南方谈话”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共同发出了一个心愿:要把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遗产世代相传,把与“南方谈话”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实践好。由于本刊篇幅所限,不可能将这些纪念性文章一一全文刊载。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署名文章吧,但细想一下,一枝独秀不是春,几枝鲜花也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真正的春天。因此,我们没有简单地刊登一两篇应景文章,而是摘出众多作者们的主要观点和深刻体会,使纪念邓小平南方  相似文献   

18.
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推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蕴涵的丰富的方法论思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三个代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历史地位的最新概括。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表明我党郑重地把“三个代表”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十六大最重要的成果。但有些人对“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依然有些疑问和困惑,这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活动中是一个极其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不避浅陋,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也许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三个代表”历史地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喻红秋 《当代贵州》2011,(20):24-2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义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考验。我们要进一步秉承和发扬遵义会议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富民兴遵新长征,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