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胡新德 《求贤》2011,(7):29-29
全世界.你很难发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近百年的变化竞争如此之快.在这迅速的变化中,精神赶不上变化。但是我不赞成信仰缺失是由于传统文化淡化引起的,你去读一下洁本《金瓶梅》和《红楼梦》,会发现那时的信仰已经缺失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理论,回归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正义和制度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书架     
<正>0851-85891879 85895906先锋书社购书热线《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作者:国家图书馆编出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作者:王蒙著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孔学堂书局《"四个全面"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者:张荣臣韩宇谢英芬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强烈信奉热爱崇敬之情。在一些党员中,信仰模糊、信仰淡化、信仰动摇、信仰缺失、信仰异化、信仰危机等各种程度不同的问题,都始终存在着。要从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全力做好信仰的日常维护工作、注重在实践中锤炼信仰以及抓好对党员的信仰教育等视角入手,科学设计、整体谋划党员坚守信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党员在此大背景下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有的入党动机不纯,存在功利思想;有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有的理想信念淡漠,宗旨意识淡化;有的操守不严,缺乏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社会信仰建设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之由“经济人”效应导致的信仰物化、信仰冲突、信仰缺失等等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应当加强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公民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浩 《世纪桥》2015,(12):87-8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进行、西学东渐的深入使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收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似乎早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就更具有学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作家王蒙的朋友之子,未到而立之年就当上了副县长。应朋友邀请,王蒙赋文一篇《诫贤侄》,以勉励和告诫之。王蒙的话虽然不多,但诚挚而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把眼睛盯在工作和业务上,不要盯在别人服不服自己上。一个芝麻官,又年轻,人家没有必服的义务,不服就不服,不服也得按工作程序运转。 千万不要弄几个人去搜集谁谁说了你干什么什么,尤其不要自己在会上为自己抢白,不要自己出马批判时你的风言风语。你如果这样做了,就等于自己传播流言,等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头上,等于自我出丑。 不要动不动骂前任。驾…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1,(8):62-62
辛呜在6月13日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文指出:一个政党信仰的生命力不存在于经典著作里,也不存在于文件报告中,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政党成员的一举一动中。毋庸讳言,随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执政时间的延伸,党内有些同志的信仰意识存在逐渐淡化的危险。有些同志以为:政权在手,一切事情都好办;政权在手,一切资源都归我们支配,  相似文献   

10.
蒋韦 华薇在8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官职升迁的不确定性己经成为诱发一些干部迷信的动机。关于官员迷信的原因,传统解释主要破.是这些官员共产主义信仰缺失,祈求神佛保佑掩盖腐败行为。“这些见解有些道理,但我对传统解释并不满意。”任建明说,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无神论,如果说官员迷信的动因主要是共产主义信仰缺失,那么只要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空洞的教育不少,而部分官员依旧迷信。“我觉得传统的解释并不充分,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就更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正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全新力作《中华玄机》,全书分"个性""魂魄""世道""人心""天下"五大部分共36篇文章,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巨大影响,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外延,展示绵延几千年、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格局和行为习惯的"中华玄机"。中华玄机玄在何处?既有老、庄、孔、孟等伟大思想家对于朝代兴衰、社  相似文献   

12.
读王蒙先生的《中国天机》,每读一遍都有新感悟。有时似饮了一杯清冽的甘泉爽心清肺,有时像喝了碗热茶茶香四溢,有时像干了壶二锅头酒热血沸腾。王蒙"以史带论,夹叙夹议,直言耿耿,善心拳拳,机锋处处,卓见比比,忧患沉沉,慧眼灼灼",善于将政治与文学相交融,是文学化的政治,也是政治化的文学。听王蒙讲政治,你会感受到他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  相似文献   

13.
徐能毅 《红旗文稿》2012,(17):25-28,1
当前,无论对全党还是全社会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话题。《党建》杂志社徐能毅《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文关怀吗?》一文认为,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失落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具神圣性、崇高性的信仰,是彻底的人文关怀,是真正的灵魂不朽,是人类文化自信自觉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4.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4,(36):9-9
正《新湘评论》2014年第23期"为官不易"说到底是信仰的缺失《新湘评论》2014年第23期"湘江杂评"栏目《"为官不易"说到底是信仰的缺失》一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大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力度。坚持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对不良作风的刚性约束。这在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的同时,也让一部分留恋"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日子的党员干部感到不适应,慨叹"为官不易",这种思想值得警惕。"为官不  相似文献   

15.
拒绝堕落     
夏康达 《党课》2011,(22):122-123
不知道为什么,我写这篇文章时,立即想到了王蒙先生1993年发在《读书》杂志上的《躲避崇高》。早年写了《青春万岁》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王蒙,怎么会主张“躲避崇高”呢?不过在当时的语境下,听到这句话,并不很吃惊。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7)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找到精神归宿,确立了人生目标追求。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科学信仰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问题愈加严重。本文从经济、文化、教育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努力探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2,(1):56
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组织编辑,求是杂志社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国》一书日前上市发行。这是宣传思想理论界在继《思考中国》、《关注中国》之后,为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所推出的又一重点图书。该书收录了云杉、陈奎元、王蒙、楼宇烈、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1,(11):55
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组织编辑,求是杂志社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中国》一书日前上市发行。这是宣传思想理论界在继《思考中国》、《关注中国》之后,为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所推出的又一重点图书。该书收录了云杉、陈奎元、王蒙、楼宇烈、邢  相似文献   

19.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影响党的纯洁性,削弱党的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信仰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的冲击;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复杂问题;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等。治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必须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强化对信仰问题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柯利 《理论研究》2012,(6):17-21
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我国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挑战,寻求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强有力的支撑,最大限度地去发挥新兴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影响和主导作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