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章竟 《求是》2003,(11)
人们对精神产品的议论,有一少一多之说:精品太少,庸劣之作太多。以小说为例,一位熟知内情的作家曾说:全国一年出版约八百部长篇小说,但真正能看一看的,大约只有十部左右。量与质存在矛盾,乃社会常态,但反差如此之大,就应该画个问号了。面对这一少一多,慨叹、抱怨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反思和救治。救治之法无它,唯有祖传“秘方”:“厚积而薄发”。从已有的资料看,“厚积而薄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首先提出的。这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实际上也概括了历代名家大师的成功之道,揭示了出精品、登高峰的普遍规律。历代登上创造高峰的名…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13,(3):27-27
齐家在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相似文献   

3.
寒鲲 《廉政瞭望》2023,(14):60-61
<正>作为四大边塞诗人被后人铭记的高适,近日因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而再度在公众视野间“走红”。影片中的高适,作为李白、杜甫“朋友圈”中的一员,刚毅而木讷,厚积而薄发,出身没落世家,练得一手好枪法,通过投笔从戎、平叛治边,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大体符合历史中诗人高适的形象。换言之,比起相对文艺的“诗人之路”,高适的“仕宦之路”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要更加“显达”。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下,有些人总是幻想一鸣惊人,一旦短期内达不到目标,就会陷入焦虑,怀疑一切。但现实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任何一个大的改变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生活工作中所谓的"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脚踏实地,学会沉淀积累,久经考验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最终收获"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彩。在磨练中打基础。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特殊的草,前半年,一直保持着两三寸的高度,但半年后,雨季到来.  相似文献   

5.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先锋引领行动”,“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要求、无愧于人民愿望、无愧于岗位职责的光辉业绩”。实施“先锋引领行动”重在基层,关键在县委。县委书记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和对当地各项事业实行领导的组织指挥者,更是上级各级党组织在当地的代表和当地各级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县委书记要以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先锋引领行动”,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努力创造无愧于岗位职责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6.
读刘洪波     
刘成信 《唯实》2002,(1):81-8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杂文作家应厚积而薄发,因为许多人发表杂文的“量与质”往往成 反比,量多质差、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出现。刘洪波似乎是个特例。在当今的中青年杂文作 家中,刘洪波每年发表的杂文数量可能是最多的,大约每两天多一点便有一篇杂文问世,一 年下来,一般不低于150篇,而其文整体质量颇高,其杂文创作很少给人以敷衍成篇或参差 不齐之感,近几年的作品甚至给人以文思泉涌的印象。洪波可能是那种坐得住板凳、甘于寂寞的作家。很少听说他参加各类聚会或“活动”,他只 专注于读书、写作,属于名副其实的“功夫在诗内”一…  相似文献   

7.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刊从今年起增设“以史为镜”专栏,意在帮助党政干部温习历史,从中借鉴一些从政的经验教训提高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人生理想。如果撇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利色彩,那么这一人生理想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人生的自我完善,即“修身”;另一部分是人生的事功追求,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这一思想奠基者,在他看来,修身是第一位的,是人生事功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即所谓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关于修身的论述十分丰富,经常阅读,时时温习,有利于促进人生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我国的领导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述的领导思想,更为后代所尊崇。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史,魏征、海瑞、林则徐等名垂青史的好官,无一不是坚持修身为上,善做人、善干事。在当代,一大批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这样的优秀干部克己奉公,践行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思想。由此看来,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须“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关键又在于“真“、“实”、“心”三字。  相似文献   

11.
姬建民 《党课》2012,(5):108-109
曾听一位领导同志说,一个干部要无愧于党的嘱托与人民的期望,就应审时度势地转换职务身份,在谋事上“升三级”思考问题,在干事上“降三级”抓好落实。仔细想来,此言极是。  相似文献   

12.
正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二万首。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当然,这样的大才子也并非无所不知。有一天,杨万里说话时把"晋于宝"说成"晋干宝",一旁的小吏纠正他的错误。杨万里高兴地称小吏:"汝乃吾一字之师也!"诚如大家所言: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换言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老革命家吴玉章也有过拜小服务员为"一字之师"的故事。1958年,他应《红旗飘  相似文献   

13.
张哲 《当代贵州》2011,(27):42-44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而言,善于“修身”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企业而言,善于“修身”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走进春天     
邹进 《求贤》2006,(4):24-24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正在央视热播。主人公乔致庸经商有方,并以“四忌”、“四欲”教育子孙,即:“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这虽然是一个商人的家教,但充满儒家修身处世气息,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2,(20):64-64
67年前,联合国作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诞生于二战的废墟之上,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战败国日本竟利用这样的场所高谈所谓“法治”,意在对其窃取战胜国中国的领土进行所谓的“辩白”。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2,(20):64-64
67年前,联合国作为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诞生于二战的废墟之上,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战败国日本竟利用这样的场所高谈所谓“法治”,意在对其窃取战胜国中国的领土进行所谓的“辩白”。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13,(7):58-58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鹱,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8.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9.
郝安 《新湘评论》2010,(8):12-14
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比如古人读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责任就不可谓不大,大到使命如山。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泛道德主义”,是一种依赖道德的“扩张”而促使社会进化的主张。中国古代士大夫向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可以说是“泛道德主义”。在“五四”前后,这种主张仍拥有不少信奉者和实践者,如形形色色的“新村”、“新民”、“少年中国”的主张,大体上都可归诸“泛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