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水,无色无味,透明见底,清澈纯净。正是因此,古往今来,百姓常以“清水”褒奖“清官”。史载:昔日海瑞为淳安县令时,廉明清正。在他离任之际,百姓手捧一碗碗“清水”,出郭相送,依依惜别。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英勇献身。次年2月5日,在他的灵柩安葬于半城镇(今属江苏泗洪县)那天,当地群众家家都在门前的供桌上摆放一碗“清水”,以怀念这位“清官”清廉如水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3,(13):70-70
南宋官员马光祖担任京口县令时,当地权贵福王强占民房养鸡喂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官司到了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  相似文献   

3.
偶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中的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一惯的看法。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主人公就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人活得快活才有意思。谈物质,也许贪优于廉;而论精神,则廉乐于贪。清廉人生,活出坦然。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里…  相似文献   

4.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郭庆晨 《党课》2012,(15):79-80
看了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清廉,对于清廉者来说是吃苦;选择清廉亦即意味着过苦日子,怎么能说“清廉是一种享受”呢?不错,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清廉的确是与吃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清廉即是俭朴,清廉即是清苦,因而不大会将清廉与享受画等号。不过,我却坚持说清廉是一种享受。我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正很久很久以前,吴生任江浙一带某县县令。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邻县县令由才是吴生的发小。他欺上瞒下,鱼肉百姓,当地百姓都敢怒不敢言。一次,由才见到吴生,以嘲讽的口吻说:"你是县太爷,我也是县太爷,咱俩之间的差距为何这么大?看看我,穿金戴银,绫罗绸缎,家有良  相似文献   

7.
刘建明 《奋斗》2013,(12):62-63
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嘉靖四年乡试中举。明武宗、世宗、穆宗和神宗四朝为官,虽官位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其政绩最突出的当是他在句容县令任上。到句容不久,同僚及当地百姓就逐渐了解到其“为官三字经”,即:勤、俭、忍。  相似文献   

8.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9.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崇阳县令发现一库吏从银库中走出来,头巾里藏有一文钱,便要打库吏。库吏不服气.高喊道:“一钱何足道!你能打我.还能杀我吗?”县令挥笔写就“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木锯断,水滴石穿”。遂斩了库吏。“一钱斩吏”的典故,在今天对人们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3,(19):17-17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是刻的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九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主政西南局期间,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有三个坚持让人印象深刻。”徐塞声总结:一是坚持“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体现为民宗旨;二是坚持反对“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和“艰苦奋斗的命令主义”,体现务实作风;三是坚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克服享乐腐蚀思想,体现清廉作风。  相似文献   

12.
舞台上,修竹苍翠,阴云密布。钦差朗声宣读圣旨之后,“斗笠县令”出场。“连年大旱,百姓无粮,让号冤案……”韵味十足的演唱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3.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9):52-52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今河南兰封东北)人刘昆,他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会儿就风平火息。《资治通鉴·卷43》记载说:“昆向火叩头,火寻(接着)灭。”一场灾难很快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4.
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人格要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意识淡薄,缺少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与基层群众密切联系不够,服务不够;自身人格形象不佳。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崇高风范;积极主动与群众交流情感。  相似文献   

15.
县官送礼     
有位刚到任的新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写的对联与众不同。上联:“数一道二的门户”,下联:“惊天动地的人家”。横批:“先斩后奏”。县令看后,以为这户人家背景不简单,家谱中必有人为朝廷大官,便叩门送了厚礼,问道:“请问你家在朝做官的是哪一位?”主人答道:“我们是平民百姓,没人在朝做官。”县令听罢一愣,又问:“那门口的对联……”主人哈哈大笑,解释道:“我三弟是卖油饼的,做生意时要一个一个地数给顾客,故曰‘数一道二’;二弟是卖鞭炮的,放起来便‘惊天动地’;我是屠户,杀猪是无须经衙门批准…  相似文献   

16.
以百姓之心为心──记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李晓光本刊记者史继中李晓光出身平民百姓。上中学,在朝阳区;下乡插队在朝阳区的金盏公社;返城后,分配到朝阳区的街道办事处,一干就是十几年。人说他:“有颗‘平常百姓心’,志为百姓办实事。”我就是循着朝阳区老百姓的口碑...  相似文献   

17.
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19.
郭子章《谐语》中载有一则“县界无蝗”的趣事,说的是江苏发生蝗灾,泰兴县令欺骗某顶头上司州官说:“县界无蝗”。后蝗虫大为蔓延,其祸益烈,州官追问,县令又称:“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邻县)飞来。”州官信以为真,遂责成如皋县令严加捕杀,庶免蝗祸蔓延。于是这泰兴县令便又“平安无事’了。谁知如皋县令也不是好惹的,得令檄转报泰兴县令日:“蝗虫既自敝县飞去,却请贵县押回。”不出几天,传至都下,知者无不捧腹。此事并非出自正史,自然无可稽考。但笔者却亲眼见到这样一件事:五年前,某地蝗灾四起,眼看竹林会被付蝗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0.
顾伯冲 《党课》2010,(22):72-73
一位多年从事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同志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体会:领导干部不仅要始终保持清廉,而且要善于享受清廉;只有把清廉当做一种福分来享受,才能珍惜名誉、保持气节,自觉远离和抵御腐败。闻罢此言,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