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社会金融管理秩序,而且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对具体案件定性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区分和辨别的困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数额等问题认定难度较大。防范和化解涉众型经济犯罪应坚持地方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移送、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做到快侦、快审、快结,完善制度,严格把关,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管体系,认真接待受害群众,增强保密观念,扩大社会宣传,强化社会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前,公安机关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面临法律界定模糊、办案效率低下、案件协调不利、取证工作繁杂、赃款追缴困难、群众上访严峻等一系列困境。因此,公安机关需讲究技巧方法,形成证据链条、拓展追赃思路,提高追赃效率、平息各方矛盾,安抚受害群众、加强协作沟通,建立会商机制、提出立法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从而优化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3.
涉众型经济犯罪之特征、成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呈高发态势的犯罪类型之一。该类犯罪以涉案范围广、涉案数额巨大为典型特征,极大地侵害和威胁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分析其特征、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时下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危害国家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稳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已成为政法机关、社会管控部门乃至法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有效防范对策,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有效地防范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受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大等特点,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涉及经济背景因素、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被害人自身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应着重从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投资资金的运作监督和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6.
涉众型经济犯罪日益成为司法部门及其他社会管控部门乃至法学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危害国家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稳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此类案件在司法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不同性质的案件进行区分,以把握打击范围的适度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社会闲散资金较多、金融监管责任不明确、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投资者理性投资意识的欠缺都是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拓宽投资渠道、加强部门有效监管、建立防打一体机制、提高追赃效能是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新态势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非法集资为代表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此类案件涉众性、风险性特征突出,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加之风险外溢,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给政府维稳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本文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风险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基础保障、预警监测、化解处理、维稳善后""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破解维稳难题.  相似文献   

8.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疑难问题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实体方面表现为新型涉众型经济行为的犯罪认定;程序方面表现为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交叉以及诉讼的拖延和重复.经济行为的新型化是导致行为定性疑难问题的原因;而司法协作不畅通是引发涉众型经济案件诉讼程序问题的原因.对于新型涉众型经济行为的定性,应当结合民商经济法,从市场主体资格、经营内容的可行性和真实性进行实质判断.通过信息沟通、监督和责任追究加强司法机关的协作,在实体和程序的结合中寻找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疑难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运行领域里,以高额回报等虚假信息为诱饵,以众多不特定公众为侵害对象,非法牟取巨额钱财,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并危及社会稳定,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潜伏期长、涉案金额大,在治理上需多措并举,完善经济行政法规,抓住重点环节查处重点案件,进一步完善善后处理机制,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为表现形式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立足于维护社会稳定、“被害人时代”潮流、控辩平等构造的要求,被害人权益保护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解决被害人在涉众型经济犯罪中面临的立案困难、诉讼身份不明确以及追赃退赔效果不佳问题,提供区分诉讼性质、统一诉讼角色、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必将带来人口的大流动,而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又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因此,应加紧制定全国性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在流动人口流入流出重点省市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广播电台;建立暂住人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犯罪侦查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学基础理论关注对侦查情报的研究,但是鲜有论及侦查信息,从概念指向而言,侦查信息和侦查情报不能等同。信息时代,深入研究侦查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经济犯罪侦查领域,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可以帮助侦查主体培养正确的侦查思维,帮助侦查主体树立信息意识和证据意识,帮助侦查主体灵活选择侦查模式,同时还可以正确引导侦查决策。深入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理论对于经济犯罪侦查实务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其集中体现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建立经济犯罪情报系统和建立经济侦查专门队伍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子商务、跨境汇付及物流寄送等相关领域服务的日趋完善,在不断推进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同时,也为跨国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特别是在假药犯罪领域,不法分子利用各国监管政策差异较大、境外需求市场广阔等条件,跨境实施制售药品犯罪。因此,要从经侦实务出发,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入手,结合侦办实践,剖析犯罪特点、蔓延成因,研判发展趋势,并从"打、防、管、控"角度,提出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法律体系还不尽完善 ,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领域中乘机进行犯罪活动 ,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公安机关全面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的重要职责 ,经侦部门只有科学地预测面临的形势 ,抓住机遇 ,深化经侦工作改革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情形下,从刑事启动程序的功能来看,简单地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另外,从刑法总则的规定、被害人权益的同等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刑法体系的协调等角度来看,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既不科学,也缺乏足够的法理支持。因此,构不构成犯罪,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应适用相同的犯罪数额标准,只是在量刑上可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大要案件较多,而其中疑难案件又占有相当比例,这都与经济犯罪本身的特点有关。重大疑难经济案件的形成原因也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作案智能性强、发案单位制度不严、管理混乱;关系网重重;被害者贪图暴利、有案不报;现场条件普遍较差;侦查工作某些方面的易失误性。侦破此类案件的基本方法有:注意取得有关上级领导的支持;坚持将赃款赃物的调查控制作为侦查工作的重点;注意搜集、利用间接证据;强化公秘结合、设计用谋;强化协作。  相似文献   

17.
职务类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由于职务类经济犯罪的复杂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在认定职务类经济犯罪时,应当注意其犯罪主体是一种复杂的特殊主体,正确区分“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并且把握好共同犯罪中主犯与从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今刑事诉讼法律上讲,初查并不是侦查程序中的正式内容,但它又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这导致侦查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应在刑事诉讼立法上放宽立案标准,同时,从立法上对初查加以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其有法可依,增强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我国的经济犯罪侦查程序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涉案金额连年攀升;冒用单位名义进行的团伙犯罪、结伙犯罪比例增大;智能化、技术化趋势明显;辐射面广,流动性大,呈国际化趋势;发案周期长,追赃难,破案难度大。对此,应强化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作用;努力提高经侦队伍整体素质;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公安机关的内外协作,发挥整合效能;加强隐蔽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