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亚"威权政治加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东亚威权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国家内部威权的合法性逐渐削弱,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壮大的内在民主化动力和外在国际民主化趋势的影响下,东亚威权政体正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推动经济与政治的适当分离,推动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亚"威权政治加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东亚威权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国家内部威权的合法性逐渐削弱.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壮大的内在民主化动力和外在国际民主化趋势的影响下,东亚威权政体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推动经济与政治的适当分离,推动市民社会健康发展,推动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采纳了资本制度和威权体制,二者之间的结合是基于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威权体制、资本理性和现代化构成了东亚型资本政治形态.由于现代化内含着发展的逻辑,由此造成威权体制与资本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造成"硬威权主义"向"软威权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4.
危岛小国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造就了“东亚奇迹“,成为今天的“亚洲四小龙“之首.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其取得的卓越成就归功于人民行动党实行的“一党独大“的威权政治统治.本文探讨了新加坡威权政治形成的历史和现实背景,阐述了正是由于新加坡所具有的特殊背景,才使得威权政治这一符合新加坡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模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中不仅有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政治模式";而"政治模式的核心"是"英才主义民主",也就是"威权主义政治"。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有一次"新权威主义"问题的讨论,但因讨论题目离现实太远而不了了之。现  相似文献   

6.
叶茂 《廉政瞭望》2012,(23):2-2
一家香港媒体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邓公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国人如何思考。” 的确,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仿佛欧洲的启蒙运动,让当时的中国人跳出“两个凡是”的精神桎梏,破除被供至神龛的领袖和他的意志之“神”,去思考历史,思考现实,由此市场经济确立,威权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晚期,东亚发展型国家相继出现政治转型.从结构层面来看,韩国、泰国、印尼等国的威权体制之所以瓦解,关键在于掌握政治主导权的军人集团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意识与协调机制,从而使得半封闭的政治权力结构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中,难以适应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步伐,无法满足新兴利益集团特别是中产阶级知识精英与资本集团商业精英的政治诉求,未能及时化解“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结构性失衡,最终导致曾创造“东亚奇迹”的威权体制在新旧利益集团不断激化的利益分歧与权力冲突中,无奈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8.
殷育茜 《唯实》2005,(6):51-53
选举政治腐败是韩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痼疾。其成因在于:韩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威权主义的政府体制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自由的选举制度与薄弱的法制基础。只有真正打破威权主义支配,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才能迎来韩国民主政治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后发国家在政体选择方面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大多数国家在威权与民主之间多次反复,人民备尝政体崩溃或治理失败的痛苦。无论在威权时期还是民主时期,后发国家建立的都是只包含单一政体元素的简单政体。简单政体是不稳定的,简单的威权政体或者民主政体都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后发国家要有效防控政治发展风险,需要超越威权政体与民主政体这种简单二分法,建立权威与民主有机结合的现代混合政体。现代混合政体兼容权威与民主两种政体元素,这使其既能够保持稳定而强大的政府,保护主权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消除政治极端化的隐患,避免政治转型付出巨大代价,为公共治理、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防止国家治理陷入困境;又能够使政府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促使政府改善民生,保障民权,开展选举训练,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的行政机制总体呈现政治化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农村行政在执政党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下运行以及国家行政与农村政治整合过程的高度融合。政治化行政机制的生成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其具体实现方式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基础之上的动员、任务和命令。政治化行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和促进了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也使执政党、国家、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付出了一定程度的代价,并且为国家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不少隐患。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历史地位是 :为解决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找到根本出路 ;是中共执政以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丰碑。其主要特点有 :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理论 ;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 ,提出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 ;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仍然有从思想政治上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高度突出制度建设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探讨了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内涵,主要包括:国家观、民族观,阶级观、群众观,公民观和人权观,民主观、法治观,政治团体、政党与政党制度观念,政治管理与政治参与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观念,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观念;对政治观教育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对于有效开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治理视野中的乡村政治:走向合作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缺乏制度上的规范、理论上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政治控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国家权力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渗透,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确立,基层政权下沉至村一级,国家从政治上对农村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不过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工具主义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许春华 《廉政瞭望》2013,(13):64-65
菲律宾尽管号称民主国家,然而,民主政治的外衣之下,依然是家族政治。台面上相互竞争的政党,无非是利益相关的政治家族聚在一起冠上一个“党”的称谓。选举的实质仍然是政治家族争夺和控制国家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16.
"入世"与政治赢利--析"入世"对我国政治领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铁春 《求实》2002,(2):40-43
科学分析“入世”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可以看到 ,“入世”对我国政治领域的影响将是激烈而又深远的。站在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 ,我们应当未雨绸缪 ,在争取经济“赢利”的同时 ,更要趋利避害 ,化解风险 ,争取政治上的“赢利”。  相似文献   

17.
政治敏锐性是讲政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事关全局的大是大非面前,要有高度的警觉并作出灵敏反映。它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密切相联,构成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8.
李路曲 《新视野》2012,(1):55-58
后发展国家尤其是东亚的一党政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党政治中脱颖而出的.这种政党制度及威权主义体制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然而,各国政党制度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是导致它们或是一党长期执政或是执政时间较短就发生政治转型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政治制度是否具有较强的现代性指向和较高的制度化水平,以及是否与本国的发展水平保持适应性等方面.在具有较强现代性、较高制度化水平的一党体制内,可以容纳很大的多元竞争.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7,(4):30-31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特指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言论、政治行动的规范和要求。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从广义上说的,它是由国家的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特定党组织及其党员的行为规范,则是由该党的章程和文件具体规定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政治纪律是维护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必要条件,在党的纪律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是保持党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最重要的保证。党的政治纪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内容总是不断变化的,但它的中心是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同党中央、党的政治路线保持一致,并模范地贯彻执行。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党组织和党员执行政治纪律状况的主要标志。在当前条件下,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是我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基本要求。因为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全党的最高行为规范,而且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具有民主共性又有鲜明特性的新型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建立国家政权和推进民主改革的和平年代,再到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上逐渐总结发展出自己的实践哲学,走出了一条从解放政治到民主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