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明勋 《前沿》2010,(22):38-40
先秦儒家的"孝子"观体现在"孝生"和"孝死"两个方面.在"孝生"方面,主要有三点:(1)提供衣食,赡养父母;(2)爱惜身体,安慰父母;(3)爱惜名节,荣耀父母.在"孝死"方面,主要是一系列的丧后礼仪及蕴藏于这些礼仪之中的哀敬思想.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嘉微  汪林 《人权》2010,(1):10-11
在监狱里有这么一群特殊的管教对象——老病残罪犯。这些人不仅仅是体弱多病或身患残疾,心理上更是消极悲观,有的甚至因为疾病长期不能痊愈而心生绝念。“哀莫大于心死”,多数老病残罪犯把对人生的灰心绝望外化成改造中的不求进取、无理取闹和对抗改造。  相似文献   

3.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4.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孙树仁 《前沿》2011,(24):178-180
哀美,伴随着人们的感情产生而存在,发展而丰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领域。目前学者对哀美的研究只限于文学艺术的哀美,且成果无几,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哀美,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追溯了哀美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殡葬哀美"真与善"的统一和主客体统一的观点。提出了殡葬哀美的概念,分析了殡葬社会活动中哀美的实践路径及其在殡葬社会活动中注入哀美现代元素,对提升人们殡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当有人真心为你好,在你身心俱疲、焦头烂额之际,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一门心思地替你说话,真心实意地帮你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岂不入心入脑,熨熨帖帖?这样的"话",难道不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相似文献   

8.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10):61-61
哀莫过于心死,持消极的心态做什么都是大败局,并且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其败局就显露了。消极心态的人,就算是自己有优势,也会把宝贝放错了地方,结果优势也变成了劣势。因为宝贝放错了地方,也是与废物一样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10.
突闻家宾老于11月3日西去,心如哀丝,悒悒终日而不能已。  相似文献   

11.
捷运是台湾人对地铁的称呼,它似乎比冷冰冰的直来直去的"地铁"字样多几许亲切温暖的人文气息。在台湾简捷便利、四通八达的捷运里穿行,有时竟会忘记自己是在神色匆忙地赶路,它甚至可以把你急不可耐、焦虑万分的心之。¨套州低放慢,征你在从一个地段向另一个地段的快速移动中,不失时机地感受一下人生“慢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
周中兴 《求索》2010,(8):134-136
庄子面对世间种种人世差别,提出"齐物"与"因乎天理"的处世哲学,对个人精神价值的实现提出"才全而德不形"的道德论说,意欲促使世人破除外形残全之观念,注重自身内在之德性。《德充符》为《庄子》内七篇之第五篇。庄子于其中刻意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其与正常人的对话来逐步彰显主旨,通过对形之好残、才之全缺、德之显隐三概念对比,提出德失则形无所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才全而德不形等观念,进一步展示了其"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博大境界,彰显了庄子哲学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李强华 《前沿》2011,(2):147-150
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服对象不同,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去认知海洋,海洋的博大和神秘不仅吸引了人们对海上仙境的神往,而且成为了人们超越世俗人生的理想归宿。作为先秦道家经典的《庄子》创造性地使用一种隐喻式的寓言体散文塑造出众多不同的审美意象,以海洋意象尤为突出,《庄子》海洋意象内涵着浓厚的超越意蕴。《庄子》在宇宙论实现了海洋对陆地的空间超越、在认识论中实现了"大知"对"小知"的认知超越,在境界论中实现了"无江海而闲"的"真人"对"江海之士"的精神超越。在这一系列的超越中,随着从陆地到海洋尔后从海洋转回陆地的空间变化,完成了精神层面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变,海洋意象最终在形而上的层面与"道"合一。  相似文献   

14.
孙敏明 《求索》2011,(2):127-129
"游"是庄子思想非常特殊的用语,庄子大量使用"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文通过考论,得出其中特殊用法的"游"的本义是指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由活动,"游"的表现形态有外游、内游和至游之分,相应的则有物境、心境和道境三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道、气和合生物的二元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辉 《湖湘论坛》2011,24(1):116-121
学界或认为庄子的道、气是一物二名,或认为道是某种难以描述的精神实体,但又一致认为道是生物的唯一本源。我们认为,庄子的"道"指无形的规律、原则,"气"指细微的物质颗粒。庄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天地万物是由道和气相互配合共同造就的。准确地讲,就是在道的无意识地支配、安排下,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万物。  相似文献   

16.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1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就具有这种领导艺术。下面结合学习《邓选》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高院远瞩的领导艺术和小平历来主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未来,认为只有想远一点,看远一些,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从事物发展的趋势及其客观规律出发,才能…  相似文献   

18.
新入警工作的朋友,如果你正处在从事工作后的"郁闷"阶段,请给自己的心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19.
丛莲 《今日海南》2007,(10):7-7
《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里来,每天给它奏乐、喂牛肉,可海鸟却无心赏乐,也不敢饮食,到了第三天便死去了。庄子认为,这是“以己养鸟”,而非“以鸟养鸟”,即没有顺乌之性养鸟,而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拂乌之性养鸟。鸟死之悲哀,在于“以己养鸟”所致。  相似文献   

20.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这悠扬而熟悉的歌声,传自平顶山市郊的一座工厂——平顶山市金地印刷厂的厂院。记者循着歌声来到这里,但见几十号职工有的坐轮椅,有的拄拐杖,在女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随着乐曲正做着手语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