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历山大·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以及"第四政治理论",作为俄罗斯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单极世界秩序的替代物,源于右翼的保守主义思潮。其思想根基实则源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两位思想家: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政治的思考启发了杜金的"第四政治理论";施米特的"大空间"理论给杜金构建"多极化文明"的地缘政治思想注入了活力。鉴于海德格尔也曾以将俄国和德国进行类比的方式,对前者的地缘政治前景表示过担忧,杜金的政治哲学可算作是"右翼海德格尔主义"思想在当代的复兴。这一思想旨在重新挖掘后期海德格尔思考"另一个开端"的哲学遗产,希冀俄国能以"多极化文明"的名义承担起复兴欧亚文明的任务,以海氏的"后形而上"时代,借由欧亚文明特殊的、地域化的"历史的延续",对抗普世化、全球化的"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李旻 《当代亚太》2019,(5):125-143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威胁论"在朝鲜半岛大行其道。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俄国威胁"的真实性问题和中日两国对朝鲜的信息影响,而忽略了"俄国威胁论"产生的观念背景和话语表述。从国际政治观念的角度来讲,"俄国威胁论"产生的基础在于朝鲜王朝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发生了巨变,这一巨变可以用无政府文化、行为动机、身份认同等现代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加以解释。话语同样在"俄国威胁论"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秦"、"东洋"、"亚洲"、"人种"等表述成为"俄国威胁论"传播的载体,也建构和固化了朝鲜对俄国的认识。"俄国威胁论"的历史表明,对"威胁"观念应综合理解、综合治理,这样才有助于解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辛亥革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经过了理论酝酿准备、理论变为现实、形成发展三个时期。百年来,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思考和启示,总结宝贵经验,吸取沉痛教训,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二次大战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性质,揭示了战后苏联政治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且对战后苏联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的改革趋向及其命运作出分析,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有效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叶利钦给普京留下什么政治遗产?普京对这份遗产采取什么态度和方针?这是涉及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年代,研究普京将会把俄国带向何方两个密切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 我们先来看叶利钦留下什么政治遗产。叶利钦的8年执政,是俄罗斯社会转轨的初始阶段,当然还不是起点。起点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中后期。那时,苏联已开始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俄国社会政治转轨,也就是政治的多元化、民主化,社会思想自由化。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是社会政治剧烈动荡、分化、冲突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政治三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干好工作必备的政治能力。习近平关于“政治三力”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要求的准确把握,又是对党历来重视政治能力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现实需求的深刻回应,是蕴含丰富内涵、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新征程上,提高“政治三力”,要从突出政治功能、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党员干部本领、加强制度执行等四个向度同步发力,这既是科学构建“政治三力”提升路径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政治三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8.
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从米尔斯海默到杰维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对国际政治的宏观历史和一个国际政治大理论的辩论进行社会进化论的诠释。文章指出,用单一大理论来解释国际政治历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试图用系统的、而非进化论的大理论去解释整个国际政治历史。通过揭示从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到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进化背后的根本及辅助机制,文章指出:国际政治系统一直是一个进化的系统。因此,不同的国际政治理论来自并适用于国际政治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政治时代实际上需要不同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应该成为真正的进化论科学,或"给达尔文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日本神道教的形成发展是古代日本统治者在古代东亚历史环境中出于国家主义目的将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人为地改造成政治神话、理论宗教和民族哲学思想的过程。神道教具有服务政治甚至其本身就是政治思想的特性,构成了古代日本政治的思想基础。神道教是支撑古代日本内政外交的精神支柱,对古代日本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神道教对近代日本的政治影响是对古代日本政治影响的延续。古代日本是基于神道教理解、摄取中国思想文化的。古代日本思想史的发展是在吸收中国思想的同时受其刺激回归神道教、在民族化中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党领导阶层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革命事业,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治思维出现的偏差,他们片面而偏激地宣传政治恐怖主义.正是这种政治思维所导致的错误惯性断送了社会革命党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政治转轨经历了制度变迁、制度巩固和主流政治价值观确立等三个历史阶段。当前俄罗斯政治转轨的特点是普京时代政策与理念的"继承性",这与当前俄罗斯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俄罗斯的政体是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民主政体"。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对于政治转轨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俄罗斯的政治转轨面临国内外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对俄国保守主义的研究,是对俄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总结之作,对中国的俄罗斯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认为,俄国保守主义的实质就是拥护专制制度,而俄国专制制度的性质是君主的家长制统治,即国家与君主一体,君主代表一切,所有人都依附于君主,国家机构只是君主的私人机构,而未发展成为公共机构。理查德·派普斯分析了数百年间俄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变迁,认为它是俄国的主导政治思想。俄国1861年改革后,民族主义和反虚无主义成为俄国保守主义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则演变成独特的自由保守主义。但是政治斗争的激烈化导致政权与社会的鸿沟加深,自由派与保守派无法合作,帝制最终倾覆。派普斯对俄国保守主义的分析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俄国社会的发展程度太弱,是导致专制主义强化的根源。但是他并没有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对俄国保守主义的认识比较狭隘,而且对俄国专制制度在现实中的政治活动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太过简化。对于俄国保守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学者们还需更进一步地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政治发轫于西方,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环境政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初现端倪,并逐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缅甸的环境政治在2010年政治转型前虽已崭露头角,但在威权政治下,环境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在政治生活中长期被边缘化。2010年政治转型后,在经济发展、党派竞争、社会运动、民族主义及域外力量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缅甸环境政治不断演进,逐步摆脱威权政治的束缚,显示出其特殊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缅甸政治经济转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环保立法标准显著提高,国际环境话语权逐渐增强。然而,转型期复杂动荡的政治生态却成为缅甸环境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壁垒,日益激化的党派纷争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各利益集团政治斗争的工具。随着"工具化"趋势不断加剧,环境政治对缅甸民主转型、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及国际形象的不利影响也在显现。如何避免利益集团利用初级阶段的环境政治渔利,并促成环境政治与政治转型的良性互动,是缅甸政治发展道路上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克劳塞维茨最先提出,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用以考察每一战争意义及揭示战争政治本质的重要论断.然而,随着核武器的问世,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一场此起彼伏的论争.其中,苏联按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大体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曲折过程,这一争辩过程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6,21(1):26-31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动力、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政治利益集团权力斗争的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的根源在于政治权力结构调整所面临的转型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在全球化外部风险与国内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压力下,形成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要求。经济利益结构的改革压力,形成对"碎片化"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动力。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成为推动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契机。既得利益集团倾向于保留"碎片化"格局的改良方案,但代表新资本集团的他信派系倾向于政治改革,要求建构由其主导的"层级式"政治权力结构。他信派系得益于新资本集团与农民群体的政治联合,在"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结构"大循环调整过程中占据优势;既得利益集团得益于国王权威的支持,在"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文化传统"小循环调整过程中掌握主动。双方在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相互制衡,从而使得泰国的政治秩序迟迟未能重建。  相似文献   

17.
从90年代初的俄罗斯激进改革直至普京执政以后逐渐形成中的稳定局面,表明一种曾经在20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之后以及法国大革命中出现过的激进—稳健—“政治保守”的历史逻辑,正在当代体制与社会转型的俄罗斯重演;通过对当前俄罗斯政治力量结构的分析,上述历史逻辑正在现存的俄各方的政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系统是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国际政治中,学界对国际政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新现实主义理论就蕴含了系统的思考。不过单纯的系统决定论有一定的局限,确切地说,国际政治由多个复合系统所构成,行为体的多元、战略构成多线性、实践要素多重构成以及不同动力的相互作用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基于国际政治系统的复合属性,各个行为体形成了不同的对外战略路径依赖,行为体对路径依赖的调适空间与时间也由国际政治复合系统决定。准确认识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可以准确把握行为体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也可以为提出较为准确的对外政策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把握国家关系的战略调适方面。同时,国际政治复合系统的变迁历史也充分说明生产力的先进性始终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般性要素。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和深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精辟论述了为什么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任务是什么,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有那些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在邓小平政治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 ,中亚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 ,已成为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舞台之一。 9·1 1事件后 ,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 ,美、俄、中三大国及其他国家、政治势力在这一地区既存在着竞争但又需要相互合作。通过回顾中国在中亚地区历史变迁中的影响 ,从地缘经济、安全、政治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 ,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