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一)清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在驻地杭州突然接到和硕怡亲王、大学士张(玉廷)、蒋(廷锡)于十月十日寄来的信,信内传达雍正皇帝密旨,内容是:“十月初九日奉上谕‘岳钟琪处有投书之奸民,初始不肯供出伙党之姓名,后被岳钟琪发誓引诱,始陆续供出十余人。其在楚(湖广,即今湖南、湖北)省者,已差人  相似文献   

2.
“高行清粹”是康熙皇帝为廉官于成龙所题祭词,时至今日已338年,如今读来仍让人思今惜古,感慨万千。于成龙45岁任广西罗城县令。县衙茅屋三间,垒泥台办公。他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先后由县令,直隶巡抚最终官至两江总督。但他每每上任途中都一路自带盘缠,租驴车一辆,沿途自找客栈从不惊扰当地州府县衙,他自知权大必肥位有“油”,便约  相似文献   

3.
总督与巡抚的斗争 清代地方首长,以总督、巡抚为尊(新疆、东北等地,未设行省以前,不在此例),然而,总督与巡抚相较,谁是老大呢?总督仂口兵部尚书衔)是从一品.巡抚(加兵部侍郎衔)是正二品;总督辖地有至二、三省者,巡抚则只管一省。如此,则总督似为巡抚的上官,巡抚得听从总督的号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总督与巡抚,特别是同驻一省的督、抚.为了谁当老大,常常打得头破血流.以致满城风雨。朝野不宁。此即清史上有名的“督抚同城之弊”。  相似文献   

4.
保定直隶总督轶事(之二) “模范督抚”李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云 《乡音》2006,(11)
直隶总督全称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最早的直督之设是在清顺十八年(1661年),当时清廷下诏直隶、河南、山东等15省设立总督,苗澄首任直隶总督,驻大名府。此后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专设直隶总督由李维钧提任,驻保定,遂成定制。直隶总督存在了190余年,共有75人100任次直隶总督,李卫是第四任。  相似文献   

5.
直隶总督全称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最早的直督之设是在清顺十八年(1661年),当时清廷下诏直隶、河南、山东等15省设立总督,苗澄首任直隶总督,驻大名府。此后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专设直隶总督由李维钧提任,驻保定,遂成定制。直隶总督存在了190余年,共有75人100任次直隶总督,李卫是第四任。  相似文献   

6.
<正>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生于顺治八年(1651),卒于雍正三年(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朝大臣、著名理学家。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张伯行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张伯行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  相似文献   

7.
杭州是否要修复左公祠,对此,我们应该考虑西湖文化的当务之急。11月29日某报“人文版”中《杭州应重建左公祠》一文说兰溪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陈星发现清朝浙江巡抚杨昌睿撰、两江总督陶澍书的“左公祠碑拓片”,呼吁寻找原左公祠地点云云。此“左公祠碑拓片”不看便可断为赝品,且伪造水平粗劣。浙江巡抚杨昌睿当为杨昌浚,一个巡抚总不至于将自己的名字写错。此一误。两江总督陶澍死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如何能为死于1885年的左宗棠写碑?此二误。陈星又说,  相似文献   

8.
李卫督浙     
<正>李卫是江苏徐州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殁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家庭富有,为此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出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此后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又升任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雍正三年又调任浙江巡抚。雍正五年,更被特授为浙江总督,直到雍正九年调任直隶总督,主政浙江前后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 石市)人。《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一、安屯设堡的由来剑河:考史自秦汉以来,虽有黔中郡、武陵郡以及明朝贵州中书省之设。但这块地方,实际上并未被真正统治过.苗族人民,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寨自为治,象中国古诗所描写的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安其居,乐其俗。”是一个纯朴而饶有古风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民主雏型的社会。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总督鄂尔泰,巡抚张广泗,镇压苗族人民起义后,雍正八年  相似文献   

11.
穆强 《乡音》2006,(10)
位于保定裕华西路的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建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署从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成至李鸿章开始任直隶总督的140多年时间,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历时182年。直隶总督在清代居各省总督之首,全称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任务是“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最早的直督之设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时清廷下诏15省包括直隶、河南、山东设立总督,苗澄担任直隶总督,驻大名府。此后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专设直隶总督由李维钧担任,驻保定(旧址在保定城西北隅),诏令所有总兵、提督军官归其节制,遂成定制。直隶总督存在了190余年,共有75人100任次当过直隶总督,其中又分为实授、署理、护理、协办。他们是:苗澄、李维钧、李绂、李卫、孙嘉淦、高斌、那苏图、方观承、杨廷璋、周元理、杨景素、袁守侗、郑大进、刘峨、梁肯堂、胡季堂、颜检、姜晟、陈大文、吴熊光、温承惠、那彦成、方寿畴、蒋攸金舌、琦善、讷尔经额、桂良、谭廷襄、庆琪、恒福、刘长佑、曾国藩、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裕禄、袁世凯、杨士骧、陈夔龙、端方、蔡玉廷、宜兆熊、何世王基、唐执玉、刘于义、顾琮、史贻直、鄂弥达、陈大受、英廉、刘墉、熊枚、裘行简、秦承恩、章煦、托津、长龄、松筠、明山、王鼎、穆彰阿、瑞麟、文煜、崇厚、官文、张树声、张镇芳、那桐、屠之申、周馥、廷雍、吴重熹、崔永安、刘师恕、杨鲲。本刊选择部分总督分期介绍。  相似文献   

12.
蒋元枢(1739年-1781年),字仲升,别号香岩,常熟港口镇(今属张家港市)人,清乾隆年间台湾知府,为加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枢祖父蒋廷锡是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明史》总裁,著名花鸟画家。父亲蒋溥是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世称父子宰相。元枢幼承家学,操行严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举,历任福建惠安、仙游、崇安、建阳、晋江等地知县,后升任同知(即知府副职),驻防厦门。厦门为澎、台咽喉,元枢悉心筹划,严加管理往来船舶,屡举便民便商之政,深受福建总督赏识。乾隆四十年(1775年)晋升台湾知府。  相似文献   

13.
史源 《政策瞭望》2007,(4):56-56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末贡生,清顺治末年(1661年)谒选出仕,20年间从知县累升总督,三次被举“卓异”。无论“七品芝麻官”还是封疆大吏,无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鱼米之乡,于成龙清正廉俭,始终如一。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字少穆,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贫苦家庭,清嘉庆进士,历任道员、巡抚、总督、钦差大臣等职。他在世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清朝封建统治濒临崩溃,西方殖民主义者加紧向我国侵略扩张的动荡年代。清朝腐败的社会现实和贫困的下层生活,孕育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八三七年至一八四○年间,他力排众议,挺身领导禁烟运动,严缉外国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整顿海防,倡办义勇,  相似文献   

15.
李建忠 《当代广西》2005,(20):61-62
西林岑氏庄园,是清云贵总督岑毓英和清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岑春煊父子的故居。它位于西林县那劳乡那劳寨驮娘江边,由“宫保府”、“荣禄第”和“孝子孝女坊”等建筑群组成,占地总面积15000多平方米,是西林县唯一被列为省(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01,(4)
清咸丰以前,黄河自江苏人海。嘉庆十三年(1808)夏黄河决口,淮安一带首当其冲,田园淹没,房倒屋塌,几十万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遮道,清廷深惧灾民暴乱,遂赈银“恤民”。这些赈银经大小官吏层层克扣,分到灾民手中已寥寥无几。在官场贪污舞弊之风盛行时,却出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廉吏李毓昌。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性耿介正直,嘉庆十三年进士,以知县身份外放江苏。是年冬,两江总督铁保(此前曾官任山东巡抚,“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联即为其所书)在南京委派李前往山  相似文献   

17.
<正>王竑(1413—1488),湖北江夏(今属武汉)人,生于河洲(今甘肃临夏),26岁中进士,在江苏做过二任漕运总督、一任江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王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诛阉党、恤百姓、修边防、劝皇帝、强漕务、理盐政,是明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最为百姓传颂的是他为国为民的那份生死担当。反对阉党,稳定局势明朝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阉宦之祸,分别由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引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一代伟人林则徐诞辰220周年纪念。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福州林则徐基金会、香港大公报合办的“林则徐史迹”展览,于2005年11月10日起一连10天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笔者有幸被邀出席揭幕礼和参观展品。是次展出的一百多幅图片和数十件(套)奏摺、日记、手书、家信等文物资料,突出再现了林则徐一生效忠国家,爱民若子的事迹,令人心生敬佩,也对林则徐的生平、识见、才干及政绩有更深层的认识。林则徐(1785-1850),清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授江苏巡抚,5年后升任湖广总督。是…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5,(19)
<正>刘铭传,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绪二十二年)逝世。安徽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重新启用淮军将领刘铭传,派其以福建巡抚身份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到台后积极整备岸防,曾一度击退登陆基隆的法军。中法战争落幕后,大清帝国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期间,他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近代化军备外,还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初期仅大稻埕到锡口段完工通车)、福州和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间的海底电缆,  相似文献   

20.
张小芹  卢紫微 《前沿》2013,(20):162-163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目录,书中按照我国古代传统的四类分类方法,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就采进的书籍情况看,各总督、巡抚采进的书籍记录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对各总督、巡抚采进的书籍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其特点及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