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珺 《行政与法》2014,(11):52-5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2.
刘长明在2000年第3期《文史哲》上撰文指出,同农业文明取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一样,生态文明即将也必须取代工业文明;而文明作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都有与自身相适应的生产力系统,建立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是产业生产力系统即工具生产力系统,而植根于生态文明的则只能是生态生产力系统即价值生产力系统。生态生产力理论认为,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以便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  相似文献   

3.
张梓太 《法学评论》2014,(3):199-201
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时隔五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在中国愈加成为一门显学。在环境  相似文献   

4.
宫金萍  饶刚  赵男 《法制与社会》2013,(35):190-191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剐注意保护自然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现实演绎,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典赢,有必要继续探寻马克思自然观更深邃的生态文明意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金艳 《法制与经济》2013,(4):38-39,41
走过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变革和颠覆,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和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伦理价值观支撑,而树立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观无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既是一国内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视角切入,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影响要素及其建构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是指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不仅适用于本国发展,而且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建构一种具有国际普遍适用意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需要人类有足够的哲学智慧和开放的全球视野,形塑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批判性品格,强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文化包容性,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实践性特色,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人人关系一直处于建设活动当中。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甘肃地域内实施。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就构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做一些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环境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挽救人类于环境危机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权利,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目前未被明确地纳入我国法律规范之中,使得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的趋势未能得到全面控制,公民环境权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公民环境权的高度肯定,我们应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而积极完善我国环境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是主体自身的文明,唯有实现主体自身的文明,才能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象化出文明的现实。现实的文明不过是主体自身文明的实存形态。主体自身的文明是将大自然本身运行的生态法则内化为自我意识,完成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主体自身的文明最终落实于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上,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同的主体文明要求有不同的实践形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文明相一致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安全与法律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必须肩负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 ,生态安全的维护要尊重自然秩序 ,因为它是一切秩序的基础。同时 ,为了保护生态安全 ,还必须建立全面控制机制 ,依靠法律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 ,即建立生态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3.
言论广场     
在分团审议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代表提出国家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建设第四种文明——生态文明。 徐显明代表认为,物质文明主要解决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精神文明主要解决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文明主要解决人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而未来我们要着力建设的第四种文明——生态文明,则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一种更为高尚的发展目标,因为它已经超越了过去以往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四种文明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整个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照应了现代生态正义的应有之义,也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意旨。只有在优秀的生态文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够找到反思生态问题的契机,并在实践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潜移默化,预示着当代社会文明的新的正义归属。在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孕育着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文化力量之时,仍然扮演着作为思想自觉、精神教化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犯罪立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危机是人类破坏生态安全的佐证 ,生态安全是一切安全的“底座安全”。人类要想生存与发展下去 ,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生态安全。生态犯罪的立法缘由、立法依据和立法意义揭示出刑法保护生态安全所特有的功效 ;生态犯罪取代传统环境犯罪既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举措 ,又是刑法回应生态文明、实现刑法生态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孟庆垒 《法学论坛》2007,22(1):39-41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把人类自身的进步与自然可持续能力的增强有效结合起来,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中较早提出的一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将这一制度进行生态化的拓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污收费制度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学原理和原则贯穿于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对现行该制度按其是否符合并尊重环境保护客观要求的准则,进行生态化调整、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生态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以最优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而言,它需要通过将环境保护主流化作为指导思想;改善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提高收费标准,体现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宋仲夏 《法制与社会》2010,(10):274-275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与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提洪了思想根基、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并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实践,应以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法治的顶层设计,以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以法治社会建设保障生态文明法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