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认错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1):35-35
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孔子听到隆隆的声响,对子路说:"山的那边在打雷下雨,为何还要赶着去?"子路说:"这不是雷雨声,而是海浪拍岸之声。"孔子从未见过大海,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于是孔子一行人乘车到了海边的朐阳山下。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和“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女人,好像并不搭界。夫子仅有的论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态度已然十分明朗。孔子与女人的实质性接触,史书上也只有"子见南子"这个唯一记载,寥寥数语,近来却被广泛挖掘,成为制造孔子噱头的唯一史实依据。那么,孔子到底和南子有没有关系,是否发生过类似言情剧的传奇故事呢?  相似文献   

4.
宋志坚 《政府法制》2011,(27):38-38
冉求带鲁国的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求说"学之于孔子。"这是冉求为孔夫子弄虚作假。孔子自己就对卫灵公说过:"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承认他只懂得祭祀,不懂得军事。孔子这个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也比较有自知之明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对他的弟子们这样说,自己也这样做。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为政论有诸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孔子重视为政者的自身修养,并为当政者提供了为政的准则以及一些施政的具体措施,还为之提供了乱世处世的原则.这些见解体现了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特征.另外,孔子为政论非常关注人生.符合治国的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之前,中国在农业、水利、建筑、陶瓷、纺织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多国效仿。在美国,富兰克林、杰弗逊等开国元勋就曾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文化,用以指导新大陆的建设。 富兰克林建"长城" 富兰克林是人尽皆知的人物,然而,鲜有人知道富兰克林曾对孔子思想有所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8.
熊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3,(20):171-172
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孔子主张以"仁"为精神核心,以"和"为审美追求,通过音乐的美感教育推动"德"的教育和强化"礼"的规范,注重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方式推动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深入探析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二者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乏区别。本文主要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作为理论出发点,对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作一些比较分析,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孔子“无讼”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司法和谐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无讼思想是我国封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孔子无讼思想的产生基础、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构建司法和谐的目标,探求孔子的无讼思想对我国司法和谐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胡仁智 《现代法学》2006,28(4):181-186
孔子思想是第一次文化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伟大创造,儒家社会理想的本原是“和谐”。孔子纳“仁”入“礼”,希望通过体现以民为本的社会正义观的“礼法”体系去整合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孔子的利、义观中,个人之“利”与个人之“义”并不相互冲突。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与正义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有契合性。孔子思想中所体现的“利”与“义”的和谐统一观,对今天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通过《论语》的记载体现出来的。《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本文指出这些篇章的排列并无规律可循,看上去杂乱并且无序,因此会让人产生孔子的思想不成体系的看法。但事实上,孔子在的思想不仅体系完整,并且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13.
孔子法律思想已受到法史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前不久,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专门召开了一次“孔子法律思想讨论会”。这在国内外“孔子学”研究方面是空前的。孔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得到这样的重视,孔子法律思想对中华民族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也使我们有必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管见以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发掘孔子思想的宝藏,深入了解孔子的国家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孔子的国家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文化,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在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一、孔子所向往的西周“礼治”,代表的是西周大一统的政治法律秩序.“礼崩乐坏”首先意味着法律秩序的崩溃,因此,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复礼”显然包含着恢复西周法律秩序的含义.二、孔子的“德治”思想中并不排斥“刑治”,“宽猛相济”同样是孔子刑法思想的基调.三、孔子在容隐问题上有双重标准,即一般犯罪容许亲属相隐,而重大犯罪不得容隐.四、孔子杀没杀过少正卯,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但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孔子基本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种肯定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先秦音声之美的发展历程束有春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的始初阶段,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圣人"对中国美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已得到了古今学人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可谓连篇累犊,蔚为大观。但是,正象人们在观赏艳丽的鲜花时而不应该忽视那一片片绿叶一样,与“圣人’...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有无法律思想?对这一问题,法律思想史界存在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论者认为,孔子有法律思想;也有个別论者认为:“孔子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法律思想。”(程天权:《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后者认为:“我们既看不到他(指孔子。笔者注)对法律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什么见解,又没见过他对立法提出过什么原则,对于法律如何为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孔子没有提出过任何理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1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20.
邱玉梅  王喆 《时代法学》2012,10(5):32-38
方孝孺的"民本法治"思想是黄宗羲等晚近思想家提出民主法治理念的基础,他结合儒家"仁政"理论,主张"君职"、"立法利民",这在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当代民主法治建设重要的传统法律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