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刑事疑案     
一、刑事疑案的涵义刑事疑案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谈到又经常遇到的一类案件,对刑事疑案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但总的看来,对刑事疑案的涵义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以为刑事疑案应当包括以下三类刑事疑案(1)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这是典型的刑事疑案;(2)事实清楚,但对案件应定此罪还是彼罪界限不清,且缺乏必要的证据加以证实的案件;(3)被告人所犯之罪可能属于牵连犯或吸收犯,但证据能够证实只是较轻的犯罪,而缺  相似文献   

2.
刑事疑案是司法实践中一种古老而又复杂的法律现象。它严重地困扰着司法人员,进而影响着刑事案件的公正合法处理。刑事疑案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不同角度,可以分为法律之疑案和事实之疑案。前者是刑法意义上的疑案,后者是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疑案。本文仅就如何适用刑法来...  相似文献   

3.
牟军 《北方法学》2016,(4):124-137
从证据手段在审判中的运用来看,以卷证为基础的欧陆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审判可以界定为一种技术审判,而英美以口证为主要手段的刑事审判大致属于一种经验审判。我国普遍运用卷证的刑事审判也可归为一种技术审判方式,但由于对卷证的过度依赖、司法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刑事卷证运用的程序性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我国技术审判的异化。当下推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并非是对刑事卷证运用的根本否定,相反,为我国刑事卷证在审判中运用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留有余地判处死缓案件是我们在审判实践中经常 提及而又争议颇大的一类刑事案件,但如何界定该类 案件,它与刑事疑案有何实质差别等等问题长期困扰 着我国的司法实践,实践中有相当数量的疑案被留有 余地判处死缓,特别是2000年云南高院审结的杜培武 故意杀人案及辽宁省高院审结的李化伟故意杀人案这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王世文人民法院审判改革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已由初始的经验积累向系统改革推进。但有关刑事审判的改革,一直还没有真正推开,已明显滞后。那么,刑事审判首先是审判方式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改什么,已现实地摆在了我...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学》2017,(4):19-3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新目标。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需要全面把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提出的时空维度,准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含义和内容,深入分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所面临的机制困境及体制难题。刑事司法职权配置优化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调整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职权配置的同时,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体制及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一、任命张军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二、任命熊选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三、任命高贵君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免去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职务。 四、任命周峰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五、任命裴显鼎、叶晓颖(女)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 六、任命戴长林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 七、任命沈亮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 八、任命张明、王勇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  相似文献   

8.
刑事法庭的设置因其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控、辩、审三方诉讼主体在审判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成为刑事审判构造的重要表征。由于我国古代以“审讯”为核心的审判模式的影响、被告人沉默权的缺失以及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彻底等原因,导致我国现行刑事法庭设置呈现出“伞型”特征。重塑我国刑事审判构造,应当去除目前庭审方式的“审讯”色彩,加强庭审的“听证”性,建立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当事人主导的“正等腰三角形”的审判构造。  相似文献   

9.
为增强刑事审判的透明度,体现刑事审判的公正性,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我国的刑事审判采取了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的审判形式。但在这两种审判模式中,有关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我国法律则没有过多谈及,仅是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应当公开审理,且此规定中对个人隐私的把握标准亦很不明确。本文中,作者拟以"个人隐私"为视角对刑事审判中的公开及不公开审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任命谢安山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二、免去宋雅亭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职务。 任命宋鑫春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三、免去杨克佃、张志刚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职务。 任命刘效柳(女)、李武清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 四、免去文慧芳(女)的最高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审判庭副庭长职务。  相似文献   

11.
成小爱 《北方法学》2023,(6):123-134
2021年《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了以远程方式审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方式。远程刑事审判与传统审判既有共性,又在审判理念、诉讼规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审理方式,远程刑事审判呈现出限制权利的审判、介于书面审理与言词审理之间的审判形式等特点。由于存在这些内在局限,因此实践中大规模应用欠缺正当性。作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审判形态,远程刑事审判为数字时代审判方式的革命性重构,其在整个刑事审判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并非传统线下审判方式的远程化或自动升级。因此,传统的审判理念与原则在远程审判中作用空间有限,理论上用传统审判应遵循的理念、原则来质疑远程审判的正当性并不恰当。基于远程刑事审判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未来首先应当赋予远程刑事审判在整个审判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重塑,从而实现技术与规则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刑事司法观是确保刑事审判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些案件处理得不好甚至出现错误,与审判人员的刑事司法理念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联。刑事审判工作与其他审判工作在司法观上具有共性,比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等问题,这是各项审判都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与刑事审判有特殊联系的司法观,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刑事司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13.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3,(11):4-5
沈德咏:疑罪从无的实践理性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侦查、公诉机关还是审判机关,主观上当然都不希望出现疑案,然而,受制于各种现实的客观因素,疑案在一定条件下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疑罪从无就是处理疑案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和方式。疑罪从无是遵循认识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坚信事实真相是可知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们对于事实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实真相尚难以全面揭示。所以,无论是查清事实后判决有罪或者无罪,还是出现了疑案作出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引入专业司法社工为例,考量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引入专业司法社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开会了。现在,我受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委托作报告。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以揭批林彪、“四人帮”为纲,研究如何加强刑事审判工作,更好地完成第八次全国人民司法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时期刑事审判工作的任务。建国以来,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各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依照国家的法律,坚决惩办了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  相似文献   

16.
正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在探索少年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孝南区人民法院恢复性少年刑事审判规则》,推行"刑事和解"、"温情审判"、"判后帮教"、"临时家长"等恢复性少年刑事审判新举措,挽救了一大批少年犯,为他们打造了温情守法的天空。刑事和解:构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孝南法院建立多元恢复性少年刑事审判规则,引入与犯罪相关的多元主体参与,以被害人利益为重心,让受犯罪影响的被害人、社区、国家等多方参与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刑事疑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邹建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对刑事案件的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刑事错案赔偿问题也随之成为司法机关议论的热门话题。在这一新的法制形势下,作为刑事错案重要发源地的刑事疑案问题,必将再次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一、...  相似文献   

18.
朱勇 《河北法学》2008,26(7):145-149
在中国传统刑事司法活动中,审判人员围绕着"事实真相",以侦查为审理主要内容,侦查与审判合一,认识与证明合一,认识过程占据了整个刑事司法的中心、挤压了证明过程的绝大空间。这成为中华法系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判的目的是刑事审判的本质的反映,也是整个刑事程序的灵魂。刑事审判的目的不同,表明在刑事审判中保护的利益侧重点不同,体现出国家与公民之间在国家法上的关系不同,由此决定了诉讼中控、辩、审三方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在漫长的封建专治的社会制度下,刑事审判曾以惩罚犯罪作为唯一目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刑事审判对象是控方指控的犯罪事实,犯罪构成要件是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构成要件在刑事审判对象问题上起着指导形象功能.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是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展开的,刑事审判对象的确定不能脱离犯罪构成要件,刑事审判对象的变更是以犯罪构成要件为判断标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