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冀晓军 《共产党人》2011,(12):39-40
<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风险高发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挑战。党中央从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的高度,确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和各级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以及综治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应当有所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区政法工作会议以及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市为目标,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以深化开展平安桂林建设为载体,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标准,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大力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平安桂林"建设成效明显。桂林市自  相似文献   

3.
正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史店乡大力开展敬老爱亲、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道德模范评树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影响广大群众。以学习雷锋活动为抓手,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以徐坪村"少生快富"整村推进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倡导婚育文明新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和文明村组(单位)创建活动,让具体的活动引领民风。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依托乡文化站、村党员活动室、"成林文体大院"和农  相似文献   

4.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社会理想是具有时空结构的整体.从时间结构上看,社会理想存在着近期和远期的时间序列;从内容上看,社会理想包含着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及其不同导向的空间关系.近期与远期社会理想的区别在于,是以"社会实体形态"为主导还是以"社会价值理想"为主导.小康社会理想是以"社会实体形态"为主导的近期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以"社会价值理想"为主导的远期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具有双重特性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在社会价值理想的意义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当代中国表述,其具体的社会价值理想系统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联系政法机关履行着打击敌人、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服务发展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县(市)委政法委书记,切身感受到政法机关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崭新课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充发发挥政法机…  相似文献   

6.
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主力军,政法机关必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不断推动政法工作的进步.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人》2012,(19):60-61
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突出改善民生这条主线,狠抓两大任务,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年、创新社会管理年"活动,创先争优,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全乡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增长8%;完成二三产业产值16.4亿元,增长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以数字技术对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数据化的监视为基点。借用福柯"监视产生权力"的观点来分析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得"监视社会"演进为"数字监视社会",即日常生活被数字技术实时全面监控,并被困于算法权力所主导的"硅笼"之中,个体被迫臣服于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算法自动化决策,从而失去自我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数字监视社会"造成了隐私透明化、权力两级化和社会原子化的后果。要消解"数字监视社会"的"硅笼",需要不断完善数据法律法规,同时重建个人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胡文木 《求实》2017,(7):54-67
我国社会福利政策虽然存在不同的模式之争,但总体上遵循从"补缺型福利政策"转向"制度型福利政策"的发展逻辑。然而,不管是"补缺型"社会政策还是"制度型"社会政策,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权利"不断拓展的"权益"要求和不断增加的财政负荷。因此,必须推动以"再分配"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策向以社会投资或生产性为特征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转型。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在学术支撑上,有一些理论要点需要我们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把握,如"社会"发展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动力?"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则是什么?谋求"社会"和谐的真义是什么?社会"和谐"关键在"社会主体"等.  相似文献   

11.
李杰 《求实》2015,(5):26-31
转型时期国民负向的社会心态集中表现为迷茫困惑、浮躁焦虑和消极失落。针对这些负向的社会心态,应当增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自尊自信的健康社会心态;消解"金钱至上"和"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以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领社会风尚;消解"权力至上"和"人情关系"的思维方式,确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激发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社会心态疏导机制建设,培育国民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2.
谢涛 《广东党史》2013,(4):28-31
十六大以后,广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先后提出构建和谐广东和幸福广东的总体目标。经过十年的发展,广东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齐头并进,成绩斐然,其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端正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王洪树 《探索》2015,(1):45-51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然而,中国的经验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可以并行不悖,互相促进。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事实和长期趋势为背景,以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解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何以可能。文章认为,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改革对于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一方面化解了社会矛盾,消减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回应性。中国的实践表明,一种基于需求-回应框架的社会稳定性分析模型是富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5.
检察工作要善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的战略性工作,既是政法工作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检察工作必须履行的重大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它旨在通过"服务"来达到"学习"以提升"能力"的目的。当前台湾高校在借鉴美国的基础上开展服务—学习取得了丰富经验,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学校、社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达成基本共识并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高校建立了多层次的服务—学习课程设置并形成有效学习方案以及积极推动服务—学习的"本土化"进程等方面。这启示内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探讨此项活动"学习"与"服务"的双重属性,建立学生、学校、政府、实践单位多方联动机制以及借鉴他者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状态决定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国情、历史使命、基本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为指导思想特色、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为总依据特色、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历史使命特色、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特色。这些基本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品质,是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总框架、总基调和总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朱春龙 《奋斗》2010,(7):23-23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它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应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起惠及民生的、发展型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相似文献   

19.
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的管理过程.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实现对社会管理客体的管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此,要明确政府的"社会本位"和治理理念是社会管理过程的根本理念;树立政府主导思想,主动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强化管理职能;强调政府管理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以培养公民参与和志愿精神,保障和促进公民社会向独立、自主、自治的方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21,(4)
纠纷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安全的"压舱石"。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的本土经验表明,基层纠纷治理主要借助以在地性解纷为内核的分层过滤机制、以集约式解纷为内核的资源统配机制、以柔性化解纷为内核的过程稳控机制来支撑。其中,在地性解纷重在以及时就地化解减免冲突上行;集约式解纷旨在以一站式平台重整多元解纷资源;柔性化解纷则意在以统合情理法的调解为首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