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亻革)家人女性服饰鲜艳亮丽,色调明快,从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亻革)家人女性服饰文化所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审美特质,同时,以图案纹样为代表的符号意义和身份认同传达出浓厚的民族性特征,具有多层次的文化符号意义。(亻革)家人女性服饰是一幅红白相映、族群历史与族群期盼相互交织的立体画面,是一部展示(亻革)家人历史文化的史书。  相似文献   

2.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琼 《前沿》2009,(8):112-115
土家族服饰在土家社会制度的更迭、强势文化的渗透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从款式、面料质地、制作以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迁趋势更加现代化、流行化。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传统土家族服饰在其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内涵却在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4.
浅析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文章分析了瑶族古代服饰的款式风貌,并从少数民族农耕经济文化、少数民族图腾、少数民族意识和少数民族审美情趣四个方面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论著颇丰,但研究者多以服装或饰品分列立足点论之,鲜有总论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作为分析的立足点,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力图勾画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以丰富苗族服饰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审美文化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问题,从文化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异,并就借鉴大众文化、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服饰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是民族区别的一个标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同一个民族由于分布区域不同在服饰上也有差异。各民族的地域、生态、方言不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文化也有所不同,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各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绚烂多姿的凉山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通过材质、图案、工艺等要素承载了凉山彝族最深远的文化特质,是彝族人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文化的物质显现,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在政治生活中,朝廷以服饰明确秩序、区分等级;在日常生活中,儒士以服饰修身养正,以成君子。以衣守礼的观念在历史上屡遭挑战,儒道的对立与互补、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均对传统服饰的符号功能产生冲击,促成服饰的实用功能与符号功能的动态平衡。透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可以看到历史上曾经的王权至上、等级分明,更可看到古人的君子风标、自由精神、务实态度和包容情怀。  相似文献   

9.
王贵 《求索》2015,(2):169-173
服装色彩自古成为区分身份地位尊卑的重要标志之一,深受统治阶层重视。东西方古代色彩文化各有特点与魅力,对服饰色彩尊卑地位的定位也存在着共性与偏颇。地域因素、原料因素、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民族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得不同文化制度对服饰色彩的尊卑规定有所不同,才产生了服饰色彩的尊卑地位。服饰色彩文化尊卑观念的研究在文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熊素玲 《传承》2014,(3):114-116
悠悠茶史,茶润人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茶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茶人与社会的人人之和以及自我的身心之和。"和"为茶之魂,自有焕发生机、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中国茶文化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熊素玲 《传承》2014,(2):103-105
泱泱中华,悠悠茶史。中国茶文化是具有典型东方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形态,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追求。茶之清静及自然之性显现的自然、虚静、恬静成为古今茶人们所眷恋的审美情怀。静为茶之性情蕴含了淡泊、简约和俭德等品性之美,同国人宁静致远、莫不静好的情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御寒和遮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饰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不仅讲究"服"的功能,而且注重"饰"的审美。特别是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会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服饰,并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居住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的哈尼族,因其内部支系较多,服饰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和韵味。尤其妇女服饰,形式多样,有长衣长裤型、长衣长裙型、短衣长裤型三种,其保留传统  相似文献   

15.
余霞  夏菁 《求索》2011,(9):209-211
自《玉台新咏》后,中晚唐诗成为解读晋代名妓苏小小的早期资料。中晚唐诗中的苏小小形象既具娇关之特质,又具坚毅之性情。该形象以一种悲情的格调,成为江南文化的典型符号。中晚唐诗人开始大量吟咏苏小小,形成一股引人注目的“苏小小热”。江南文化的浸染、齐梁诗风的复兴以及咏史风气的盛行等多重复杂因素促成了这一现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影视广告的诞生几乎与电视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同步的,但在中国则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各国影视广告的发展诉求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包括理性诉求、审美诉求和情感诉求等,并且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即审美诉求.而审美诉求的发展则离不开对传统文学方式、方法的借鉴和应用,在广告的言辞、意境和情节等方面向文学靠拢.这种对文学性的追求,使影视广告逐渐跻身文学阵营,并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包莉秋 《求索》2013,(7):226-228
以"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无"微"不至的微时代文化,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即时传播的交互性及资讯发布的片断化与不完整性等文化特质,在给人们带来技术、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与交互,提升信息的传播与加工速度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信息安全、信息泛滥所带来的道德、审美、情感、意志的迁移与异化。鉴于前者,有必要对微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播机制予以客观、冷静的思量;鉴于后者,更有必要对微时代的资讯加工及文化传播回归以求真、向善、唯美的范畴,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民,让微时代的正能量真正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心际,让置身于微时代的每一个体受到"微辐射"的同时,也在系列冲突中进行自我调适,以保证个人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不仅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类精神家园的归宿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坤  古风 《前沿》2011,(24):16-19
暴力现象经过媒介的制作与改造,被纳入审美视阈。这一现状有其西方美学的依据,亚里士多德、康德、布洛的理论都印证了暴力成为审美对象的合法性。语言文字、影像、电脑网络等媒介为暴力的美化展示提供了温床,但经过仔细分析可发现:当前的"审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与此同时,媒介也使得一些暴力的展示过于残酷、逼真和冷静,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和阅读(观赏)神经,这种"非审美"状态实在堪忧。  相似文献   

19.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