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比较重视道德.但国人是重视"私德"而轻视"公德".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里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发育不良.因此,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就必须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中国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张刚 《理论学刊》2007,(2):38-40
私德与公德是划界伦理学内容的两大范畴。孝悌之类的家族规范和仁义之类的修身规范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公德与私德的内涵;前者始终制约着后者,并为后者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学界在关注私德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公德的研究。日本近代意义上的公德概念系由福泽谕吉首次提出,其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对应界说引发了学界的探讨热潮。学界的相关探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德和私德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对二者的真义进行辨析;二是对公德和私德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三是在对公德和私德真义及关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围绕国民的公德和私德素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4.
"公德私德化"即使公德内化为公民的内在德性,促使公民公德意识的培养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实现"公德私德化",对于解决我国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倾向所造成的公共生活的道德悖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记门"、"开房门"、"艳照门"……这"门"那"门"的频发,以及个别干部数人淫乱、染上性病等等丑闻不时被披露,至于包养情妇,乃至嫖娼宿妓,竟然也常有所闻。少数干部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已成严重问题。其实,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凸显的是严重的作风问题,反映了个别干部道德滑坡所形成的道德危机。难以想象,一个私德不修、游戏人生的干部,会是一名克己奉公、公正廉明的公德楷模!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公德建设循着私德全面主导、公德建设毫无作为——私德全面受遏、公德建设高亢跃进——私德合理张扬、公德建设大有作为的发展轨迹,进入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发展新时期。这一前景具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当然,当今时代的农村公德建设也面临着部分农民利益意识过于膨胀等因素带来的挑战。为了化解这些消极因素,实现农村公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可在这些方面积极作为:大力兴建公共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大力推广农民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公共事务合作、大力组织跨地域性的文体赛事以及大力改善村庄环境。  相似文献   

7.
蹇庐氏 《先锋队》2011,(10):56-56
“日记门”、“开房门”、“艳照门”……这“门”那“门”的频发,以及个别干部数人淫乱、染上性病等等丑闻不时被披露,至于包养情妇,乃至嫖娟宿妓,竟然也常有所闻。少数干部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已成严重问题。其实,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凸显的是严重的作风问题,反映了个别干部道德滑坡所形成的道德危机。难以想象,一个私德不修、游戏人生的干部,会是一名克己奉公、公正廉明的公德楷模!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10.
所谓私德,词典解释为"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相比公德,党政领导干部的私德往往具有隐性、自律、低调的特点,尽管私德不会对权力的运作产生直接、显性的影响,但作为道德素养的组成部分,私德也是党政领导干部精神境界、思维品质、党性人格、品位追求的综合体现,反映自身素质的内在结构,是以人为本在领导素养上的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孟晓妍 《前线》2014,(2):113-115
近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建跃 《探索》2022,(5):1-13+19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借鉴了世界各国从政道德建设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优良道德传统,是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原创性贡献,表现为明确了大德、公德、私德的道德范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政德建设内容体系的新发展;建构了熔铸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于一体的从政道德结构,形成了政德建设理论体系的新构造;提出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为主要修德路径的政德建设新思路,作出了政德建设方法体系的新设计。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从政道德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华民族向来倡导做人要有道德,为官要讲政德。所谓政德,就是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公共管理以及个人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领导干部群体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干部的政德既要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政德建设诠释了党员干部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之思,体现了党的政治主张与现代政治文明所张扬的政治稳定与政治共识的政治价值。新时代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与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思想修养与道德实践,夯实思想根基,培育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信仰自觉和底线自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约定俗成的道义准则。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德滑坡、道德无序、道德沦丧、道德危机这类词句频频在报刊出现,不少公民都遇到甚至品尝了非道德的苦果。因此,加强道德建设非常重要。公共场所与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维护正常生活秩序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近年来,一些人的“缺德”行径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石凳石桌,不仅被游客弄得脏兮兮的,常常还“缺胳膊少腿”;街头的公用电话亭等设施…  相似文献   

16.
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了"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标准,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核心要素之一。"立身立业,必先养德。"修好德行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关乎民族富强,守公德关乎人民福祉,而严私德是对明大德和守公德的细化,更是明大德和守公德的基础。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复礼"即建立社会规则以制约人身上的"劣性",最后到达"仁"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修身立德,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阐释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论述,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思想外延和内涵的一次系统阐述,对新时代党  相似文献   

18.
社会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反映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下。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社会中,社会道德的危机已经悄然出现。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就应该从志愿者精神培育入手。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公德理论教育和参与公德实践强化他们义务思想、唤起责任意识,对志愿服务认识也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志愿精神培育就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公民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公共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表现日益突出,人们对公德资源和维护公德的制度供给的需求日趋强烈.但是,伴随公共空间的拓展,道德秩序迷失、公德环境恶化和公德资源匮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要深化对公德价值的认识,强化公德意识的教育和公德秩序的重构,重塑敬畏公德的社会氛围,以维护社会基础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讲道德、有品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共产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私德、公德、大德都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既要做一个好人,更要做一个好公民、好党员。共产党员要常自省、严自律、明大义,向道德高线靠拢,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忠诚的坚守和实践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学"字为先,见贤思齐陶冶道德情操一要学好传统道德文化经典。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修身正己立德",历来被视为做人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