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11月13日至14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公安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中国·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会在南京举行。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林锐,江苏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旸,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韩立明出席大会。两院院士倪光南、李德毅、刘耀、吴曼青、费爱国、宣益民、陆军、戴琼海,以及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局长厉剑,江苏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孙建友,南京市副市长冉华、蒋跃建,江苏省公安厅党委  相似文献   

2.
南京公安按照“一个支撑、双轮驱动、三大保障”战略,开展智慧警务总体技术设计,在公安部大数据战略框架指导下,提出南京智慧警务"13588"框架体系,形成“一网一中心三平台”的顶层设计,逐步摸索出适应发展的大数据智能化及智慧警务建设的方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警务的发展主要包括1949年以前的时期、1949-1977年强调群众路线的警务时期和1978年以来所谓严打警务和社区警务的转型。转型期间,与警务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组织机构的发展、工作实务和成效、责任及改革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中国未来警务应着力解决如何提升警察的廉洁度,如何有效、合法地处理突发性或群体性事件,如何与媒体形成一种健康的、职业化的、互惠的关系等问题。同时,重视有关警务的实证研究,研究时须考察影响警察态度和行为的因素及公安政策、策略、执法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社区警务”与群众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风行于西方社会的“社区警务”战略实际上是我国公安机关首创的坚持群众路线与专群结合原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延伸,其实质是警民配合,联手解决社区治安问题和防控违法犯罪。我们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时,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发扬我国公安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立警用移动信息网,推进融合智能移动警务建设,构建新一代公安信息化移动应用体系是"十三五"公安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南京市公安局顺应公安信息化发展要求,通过移动警务创新应用建设提升应用实战能力。基于南京市公安局移动警务系统建设实践,现将移动警务应用创新的认识、思考、想法和成果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各地公安机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警务社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社会化是新世纪公安改革的战略选择和基础工程,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公安工作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创新。要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安行政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同时,实现社会的事社会办。  相似文献   

7.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侦查学专业(特警方向)、治安学专业(特警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从"实战、实用、实际"出发,以适应公安执法战斗工作的需要为宗旨,以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建设品牌专业为动力,将教学──科研──训练融为一体,培养具有优良作风和特殊警务实战技能,能够在处突、防暴、反恐中发挥特殊作用,能够办理一般刑事案件和一般治安案件的警务实战训练型和战斗型人才。课程设计和结构体系根据执法战斗专门人才的需要,以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和建设品牌专业为动力,突出实践实训课程,课程形式多样,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整合,并在师资与教材、教学与管理、素质教育、学生就业等方面体现特色,摸索出了一种比较符合特警方向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民安是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以平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应有之义。平安社区建设的目标制定、建设方式、成效评判、成果共享等方面都需要社区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这些方面也正为目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恰当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警务情报价值链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情报先导警务理念的焦点在于如何确定报研究.警务情报价值链是一个以规划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和情报传播为警务情报主要活动,以领导、协调、控制和评估为辅助活动的相互关联的警务情报价值增值的动态过程.警务情报价值链是检视警务情报工作的一个高效、实用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它能有效检测、审计、评估和考量警务情报机构情报工作的价值活动以及某项具体公安业务(如刑侦、经侦、禁毒、治安等)情报工作的价值活动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0.
深化警务改革提升警务效能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提高警务效能,是摆在公安机关各级领导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基本目标要求。提升警务效能,必须从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源、提升素质入手,大力推进现代警务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公安基层基础不牢、工作效率不高、战斗力不强问题,确保公安机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1.
12.
公安改革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进入新阶段,“智慧警务”迅速兴起并快速成长。在“智慧警务”视野下,智慧社区警务建设具有能够促进人口管理实效化、推动宣传教育高效化、提高安全防范主动化以及创新服务群众自助化的优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强调“智慧导向”以加强海量数据的智慧处理,同时搭建智能平台以打破信息壁垒,还要加强合作以完善协同治理,更要强调对社区民警的教育培训以及公民信息安全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3.
梁国聚 《公安研究》2006,144(10):5-9,29
警务规范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公安工作上台阶的根本之策。警务规范化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分阶段、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公安机关要把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积极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创新警务管理,推进警务流程再造,加快勤务转型、执法转型和服务转型,着力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警务机制,努力实现公安工作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不断提高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越边境的偷渡、走私、毒品犯罪活动依旧猖獗,并且出现新的犯罪特点。2014年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也表明,中越边境地区的涉恐犯罪形势不容乐观。开展强有力的边防警务合作,无疑是维护中越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良策之一。目前,中越边防警务合作取得了实效性进步,但是法律法规的缺失、合作机制的单一等问题制约了警务合作的深化。因此,要以政治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助推警务合作,不断完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努力形成共通性合作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机关在警务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依靠群众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集中体现,对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基层警务实践中,群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不断探索基层警务工作中群众路线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的大前提下,如何建立符合新时期公安职业特点的警务工作体制,是社会各界及公安机关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探索警务机制改革,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这些改革仅仅是原有体制下的渐进,没有触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体制的核心。警务工作事权界定不明晰、不具体、不科学,"计划公安"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引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8.
交巡警合一在我国有些城市进行着探索,而且在实行中有着分分合合的变迁。交巡警之合,是基于其职能有交叉之处;交巡警之分,则是由于道路交通状况和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引发了很多问题,如法律空白的尴尬、社会面违法犯罪流动性加大、公安效益难以评判、民警压力大之类。针对这些问题,公安机关应完善交巡警管理体制,不断探索和完善交巡警合一的警务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其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警务现代化是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深刻总结警务发展规律、认真借鉴中西方警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警务发展的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警务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公安工作领域的具体实践。苏州市公安局在江苏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实现警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制定了警务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意见,明确了实现警务现代化的关键点和主要内容,为探索公安机关深度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这是我国进行警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四年多的实践中,各地警务部门积极探索,构建了富有本土特色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模式,并已显现出其相当功效。但由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缺乏一套系统的理论与实务,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要真正建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发挥情报信息在警务工作中的强大威力,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真正从警务战略高度来推动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