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在理智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超越性的理性把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但转型时期我国道德信仰危机日益严重,如非道德主义、官德的日趋下滑等,导致人们道德信仰失落与无所适从。分析道德信仰危机根源,按道德信仰规律"重建"社会基本道德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德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这些道德知识与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关系,导致出现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较差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体会到德育内容对他们的主体意义。在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教育和信仰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处理道德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以来,崇高如何沟通人的审美与德性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不是一种对于与崇高领域相关的审美问题或道德问题的孤立疏解,而是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自然领域的先天基础的先验阐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真实道德状态的关注和对道德自律的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实现了从美学崇高向道德崇高的过渡,而且沟通了自然美与伦理美,确立了人的崇高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德育乃至现代的形式化德育当中,程朱理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观点在于人心对道心(天理、道德规范)的遵循和服从,即理性至一L,从而导致道德规范愈来愈成为异己的、强制的力量。和程朱一系的理学相比较,王阳明心学显示出不同的思维进路:在不忽视理性的前提下,给予了非理性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落实到道德领域,非理性之维更是实现道德有效性的途径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天的德育提供了理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的弊端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走出德育“实质性低迷”的关键之一是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 ,建立道德学习主体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6.
张秀萍 《工会论坛》2014,(3):116-118
在新时期党建工作中,如何发挥道德与信仰的力量,加强道德与信仰建设成为党建的基础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道德是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代相一致,共产党人的道德意识形态具有基础性、现实性的特点,道德必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服务;信仰有层次高低的差别,可以超越于时代;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崇高性、超越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引领当代和未来的旗帜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而且有许多原则和规范在今天还有其积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新旧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正确看待道德的变化和道德的作用,正确认识道德评价的标准,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充分认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高校德育中注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把高校德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信仰对于个人来讲,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理想多指向未来,而信仰则直指既在现实,信仰是理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理想作为未来的目标和召唤促使主体为此而不懈奋斗,它强调主体的理性支持和理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理想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信仰作为现实主体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主体的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圆融。信仰较之于理想而言,似乎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道德而言,信仰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因而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和现实…  相似文献   

9.
信仰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以及民族而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如今,我们的道德状况愈来愈令人担忧,愈来愈堕落到一种没有信仰、没有崇高、没有理想,甚至于没有道德底线的状况之下。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民族,倘若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崇高,失去了理想,它的前途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0.
对缺失道德信仰的道德教育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一直是困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原有的道德价值规范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道德问题,单纯的道德灌输也不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道德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指责。问题的解决终究要归于道德信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道德理性的形成是道德学习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内容,道德推断是主体道德理性形成的关键。把道德推断当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需要我们以道德推断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那就是:拓展主体的生活时空;揭示主体的道德冲突;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期,震惊世界的邪教事件层出不穷,其引人深思的,是宇宙人生的终极信仰问题。从终极信仰的层面来讲,邪教是源发于终极信仰上的偏差和邪恶势力的误导,而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意义彻底绝望的群体自毁行为。从终极信件上的偏差,到邪教的现实危害,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哲学原因。因此,我们只有对萌生邪教的本体论渊源、文化背景、邪教的通用理论和惯伎,作一个综合性的哲学透析,才能在宇宙人生的终极信仰层面把握邪教的本质和危害。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10年来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沿海地区对少年学生品德的调查发现,少年学生品德进步趋势非常强劲,但其品德深处存在不少问题;少年学生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水准较高,但其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水准较低;少年学生道德认知的正确程度较高,但存在道德情感冷淡和行为随意现象。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努力创建两代人共同道德学习的氛围;着重从日常生活领域关心他们的进步;深化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道德哲学中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其道德哲学在近现代西方思想界始终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对道德的阐释在今天仍闪烁着哲学的光芒,深入研究康德道德哲学对我们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有着富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启蒙运动以来,渐渐形成了理性至上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现实中常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危机。确立道德的标准不能完全依赖理性,而应以理性与信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宗教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其能够在道德建设上做出特有贡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实现相容共济。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他坚信法律是神圣的,因而在国家法律信仰面前选择了死亡,这种信仰,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法律高度信任的情感.苏格拉底认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这是他所不能违背的.在他看来,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守法和正义是同一回事;因而都神圣不可侵犯.他宁愿接受死亡,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去干一件有渎正义的蠢事.他崇高的法律信仰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的时代呈现出大众化、多元化、娱乐化、网络化等特征,时代的发展给道德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如道德崇高的失落、道德一致性的消解、责任的落寞与道德冷漠等。学校教育与德育不能随波逐流,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应积极应对与超越,坚持道德教育的崇高标准、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追寻生活的意义、实现近距离道德与远距离道德的辩证建构。  相似文献   

18.
道德评价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康德认为出于责任的动机是道德评价的必要条件;道德行为应该排除关切、爱好的动机。法则可以排除主观性的准则对人的主导,保证了道德的客观性。定言命令将道德行为看作是客观必然的目的本身;假言命令却将道德作为得到其它目的的手段。自律的道德是人遵从理性的道德法则;他律的道德是由于外在的约束和强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与后现代伦理精神日趋一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正是后现代恶果的生发所致。现代道德精神:理性、中心性、自主性等在网络德育中的缺位,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主张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完全建立是不合理的,而放任后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生长也是不理性的。网络德育的建构面临着一个后现代之后转向的图景,即: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建立共通性;强调对话,采取非权威的民主取向;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重建生活与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信仰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基本类型上看,社会信仰可分为: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任何社会信仰的产生既有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有其认识论的前提,同时还表现出实践论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