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沪华 《党政论坛》2009,(20):40-41
加拿大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移民国家,英法两大民族体系之间,以及其他小民族之间的共存、对抗一直是个大问题,加拿大的民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比美国还要敏感。不过,1960年代起,加拿大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找到了一根民族间和平共处的平衡木。从此,每一个族群都是国家的平等一分子,这对恢复少数族群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地位带来了革命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产生历史、异质的民族成份和复杂的国家形成背景,加拿大国家认同呈现出复杂性和典型性。加拿大国家认同问题在成为“自治领”后呈现出来,而“新法兰西化”“盎格鲁遵从”与“二元民族熔炉”均对国家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经历“加拿大第一运动”催生国家认同意识后,1971年以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来统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使国家政权主导下的国家意识建构逐渐清晰。然而,魁北克问题掣肘国家统一、影响国家认同形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内族群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加拿大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是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朱世达美国主要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其文化也反映出这种组成的特征、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变化使美国的主流文化受到冲击,而产生了多元文化主义。这种多元文化将会对美国社会、国家产生何种...  相似文献   

5.
金里卡针对当前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族群关系的问题上,国际社会致力于把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输出到"后共产主义"和"后殖民国家"的趋势,提出证明这种趋势合理性的四个假设。他对其中的一些假设进行了批驳,从而对西方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在"后共产主义国家"和"后殖民国家"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但从长远来看,他对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全球普及充满信心。像西方很多自由主义者一样,金里卡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普遍主义倾向,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对其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吸收,而不应当盲目套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增强,多元文化交流互动频繁,但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土著民族、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三种模式的多元文化为国家多元文化政策带来诸多挑战。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不再局限于文化承认,而是要覆盖经济再分配和政治参与的多维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在多元文化政策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而英国、荷兰的公民整合政策所存在的弊端也要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人口移民潮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高潮,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原有的民族结构,造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经历了由盎格鲁一致论、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政治多元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颇具诱惑力的新概念,也是目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正在研究的新课题。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国家,政治多元主义论指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权力在处于不断变化的冲实、竞争和合作模式中的各种集团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政治多元主义的内在涵义,就是当代西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9.
如今,西方国家出现了选民政治分歧加大、右翼与极右翼政治力量崛起、政党体制稳定性下降的现象。这种西方政治的新现实,主要驱动力量是国内人口结构多样化的提高与族群宗教多元主义的崛起。人口族群宗教多样性的提高,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分歧的加深和潜在政治冲突的增加。实际上,族群宗教多元主义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政治上的不对称结构。这里的悖论在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秉承的自由原则与平等观念导致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但如果部分少数族群宗教群体和部分移民群体不能对西方国家形成政治认同,不能对现有宪法体制与政治秩序提供政治支持,就可能反过来削弱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为了有效应对族群宗教多元主义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在移民、边境、族群、宗教等内外政策上很可能会转向更加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德国曾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已越来越使它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德国的多元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德国政府目前的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待日益增多的移民及其社会融合问题,德国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排斥不同文化的文化强权主义,不仅会阻碍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也是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阿尔文.施密德把多元文化主义视作现代的特洛伊木马,认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首先,特洛伊人对城外巨大的木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美国人则对多元文化主义现象抱有极大的热情;其次,特洛伊人曾被警告不要把木马搬进城,但他们不顾警告还是把木马拖进了城,同样,美国人也曾经得到告诫不要把多元文化主义引入美国社会,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在意这些告诫;第三,和古代的特洛伊木马一样,这个现代的木马一旦深入到国家内部,藏匿在木马里的“将士”就会打开城门,让他们那些守在门外的同伴进入这个国家的院校、商业、政府与教堂等领地。为此,施密德从理论内涵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的旅游资源十分丰 富,据世贸组织的统计,加 拿大是世界上第九个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国家,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约占3%的份额。 加拿大国土辽阔,地质地貌类型多样,现代化城市、空旷的荒野、一望无际的森林、成千上万的湖泊……这些都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加拿大虽然是一个立国不到两百年的国家,文物古迹寥寥无几。但加拿大却是一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国家,十分重视原居民印第安  相似文献   

13.
谢一玭 《学理论》2013,(17):42-44
在宗教问题上,多元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义强调不同宗教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彼此理解与沟通,这种立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多元主义作为一信念体系无法为反多元主义做出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这是多元主义的悖论。近年来排他主义对多元主义的攻击,侧面反映了这一悖论。分析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揭示宗教对话的困境,引入理解的扩展性和收敛性这一对概念,以期更深刻地认识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最后,从基督教拯救概念出发,揭示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文化政治之争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国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解构。使这一文化之争超越了"文本革命"的范畴,成为一种政治实践。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文化政治之争的两种形式,即激进的文化政治与保守的文化政治、文化多元主义与当代自由主义。本文认为,这一文化政治之争反映出的政治观,主要是一元观与多元观的对抗。它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促进了政治哲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同化论"和"教育中立原则"的一种超越与反思,它们认为国家政府有必要在教育领域中对于少数弱势文化群体的保护做出相应规定。并且,也设计了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观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但是,这种教育观也存在着内在的悖论,"逆向歧视"如何解决以及是否是保护少数弱势文化群体的恰当的、长期的政策都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论题。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是初级阶段的文化特征和要求 首先,和谐文化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社会应当是多元社会。多种所有制并存必然决定多元文化同在,为了开发多元文化的功能,就必须倡导多元文化。它可以消解文化间的冲突与摩擦,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繁荣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当代西方有关族群权利与国家建构争论为中心,分析了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局限。认为当代西方的这种政治思潮是建立在"分"的文化基础上的。尽管在实现民族合而共存上,这一思潮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但依然以形式或制度上的共存为主。本文认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存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建设,还需要发展一种内在的相互信任关系,这是民族共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一是文化的一元和多元矛盾。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需要一种核心精神、核心文化的引导,即文化的“一元性”。但是,从国  相似文献   

19.
尚塔尔·墨菲认为,自由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民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强调同一性而排斥差异和特殊,不能把握和阐明现代民主社会的冲突、对抗及其不可化约与不可消除性。在墨菲看来,应当构建一种新的政治观念,以便对现代民主社会进行多元和激进的规划。应当拒斥普遍主义而捍卫多元主义,提倡一种与多元主义相适应的共同体观念和公民身份观念;应当用多元和激进的民主观代替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民主观,并把民主从政治民主扩展到经济和社会领域,强调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国族"构建是晚清政治变革中的一大核心问题。康有为"国族"构建说的出发点,源于他对"保全"中国的强烈冲动。依托"去种界同人类"的乌托邦设想及"天下主义"的理论框架,并辅以文化、政治、物质整合之具体对策,康有为坚信,作为"国族"的动态、开放、融合的"中华民族"之构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康有为显然是文化族群主义谱系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一条新的"国族"构建之路--强调文化价值的整合,将"中华民族"视为超越族群关系的政治和文化象征,通过渐进的方式克服帝国内部多元族群及其政治体制所造成的分裂威胁,致力于实现超大型、多民族国家的近代转型,并为未来的大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