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运动肇因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因而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基本课题。近代知识分子对“现代化”同题的认识无不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然而,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上的比较论争,却都不免非中即西的偏颇,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丁一维文化视角的思维误区,从而难以达到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干静枫  唐小云 《求索》2012,(8):194-1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促使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融通。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哲学融通性建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引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三是坚持"返本开新"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3.
秦璇 《前沿》2010,(12):157-159,172
本文以马克思全球一体化理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分析当今全球化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作用,进而谈到衡量文化软实力强弱的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籍华裔作家这么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通过他们独特的多元文化的视角,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以英语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手段,从而在多元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中,运用英语信息化的传播优势,和美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路径,将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冲突与斗争逐步化解,使得中西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与冲突的和谐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4.
蒋云美  何三宁 《人民论坛》2013,(12):193-195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主动走出去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一席之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特点,遭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着重探索转型期传统文化走出去遭遇的困境,并针对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战略调整,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加快文化传播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无神论是人文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结晶。中西无神论虽各有自身的特点,却又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发掘中西无神论共同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毛明 《求索》2012,(5):114-116
本文分析了斯奈德接受中国文化的目的、方式和所秉持的理念,批评了学界在斯奈德研究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优越论"和"单一文化决定论",并进一步指出,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存在研究目的狭隘、研究理念陈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交流层次的加深,中西文化的深层冲突也愈加明显。价值问题的兴起似乎是时代使之然。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观念,似乎还未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仅就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观念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时代特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文化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中西文化交往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加以有效把控和应对,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龚新琼 《理论月刊》2007,(8):132-134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赛珍珠的小说创作正重新得到审视和解读。《元配夫人》虽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说却传达了作者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见解。小说用元配夫人的生命终结来结束全篇,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跨文化交流的复杂、艰难与无奈。而元配夫人对生命的放弃则可视作对从文化的陌生人到文化的被放逐的无声反抗。  相似文献   

13.
赵丹 《湖北社会科学》2014,(2):93-95,99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元素,而对富含哲学伦理的儒家典籍的译介可以有效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提升国家形象。在梳理儒家典籍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译介存在被扭曲割裂的现象。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关照下,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翻译儒家典籍,进一步满足西方受众阅读中国典籍的需要,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正> 近日,再次拜读了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如何看中西文化的交流》①这篇文章。周先生的文章对我很有启发,自觉收益非浅,感想颇多。但是,认真思考,又觉得有些论述不甚恰当,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这篇文章又流传很广,影响较大②,故不揣冒昧,也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前辈,以求得中西文化交流的讨论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胡慧 《求索》2007,(4):161-163
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有通过与其他民族语言的接触,不断从中借用、吸收有机的成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只有借助于本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接触,才能跟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才能丰富和发展。通过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找到中西文化的最佳契合点,使之珠联璧合,水乳交融,从而建构和谐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杨建强 《前沿》2009,(13):182-184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中西民族特性、中西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更是中国理性、自由的科学精神的缺失。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陈杨波 《新东方》2014,(2):50-53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我们开展对外交往、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开放至关重要。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了文化维度的理论,旨在把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按照五个维度分类,进而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而该理论中的四个维度(长期导向指数、权力距离指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数、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都可以通过中美体育行业的比较得到体现。而中美体育文化的差异又从宏观上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俊  郭晋 《青年探索》2007,(4):26-29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至深的群体,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碰撞及其影响,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振兴。从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几个问题入手,探讨培养当代青少年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适应力与创新力。  相似文献   

19.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珠海山水相拥,江海一脉,毗邻港澳,地接广州。自明清四百余年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海上走廊。近代以来,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的孕育、本土文化与“欧风美雨”的碰撞,使得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文化解放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