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汗液的生理、病理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调控系统作用的体现,与肺、心、脾脏之气和肺、心、肝、肾脏之阴密切相关,“汗为心液”囿于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2.
心功能不全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心气亏虚、淤血阻滞、水液蓄留的气、血、水病变,但以心气虚为本,血淤、水肿为标,且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都证实了心气虚与心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相关,心功能减退可作心气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  相似文献   

5.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主一身之气”辨析孟令军(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肺,气,气机“肺主一身之气”,一般被普遍认为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现行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代表着这一普遍的认识。教材指出:“肺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  相似文献   

7.
<正>《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66年前,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共进京赶考,警醒全党,决不当李自成。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伟大成就。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全面小康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心雕龙·养气》篇为本,结合其它篇章,探讨了刘勰“气”之思想来源,“气”之概念在中国思想史及文艺理论史中的流变。文章认为,《养气》中“气”为“元气”,即生命力,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兼具的,充塞于天地之间,形诸作家作品的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9.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相似文献   

10.
女子以血为主,肝主藏血;又女子之气善郁.肝主疏泄,郁则气血不能调达,于是诸症遂生。逍遥散中当归、白芍能养营血,益肝之体,血足体充则肝之气用而无滞。柴胡、薄荷疏肝气、散肝郁,助肝之用,气畅郁达则肝之血行而无阻。气血化源在脾胃,苓、术、煨姜能培木荣木,且可防有余之肝气戕克。甘草调和诸药。血充气畅,怫郁之气化为乌有,因而本方有“逍遥”之名。本方为妇科要剂,凡情志不畅、肝郁不达而致的经、带、产、乳以及疼痛诸症,用此方随证加减,每能收效。今介绍笔者临证治验,以资交流。 1.痛症如经前头痛、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妊娠腹痛、产后腹痛等,多责之于肝郁血淤使然。治疗以逍遥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有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创杂病诊治体系,立辨证论治法则,为历代医师所推崇。其辨证精神,不仅体现在辨析脉证与制方之中,亦贯穿于方药的煎服法中。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一、煎法: 《金匮》根据证治要求,不同汤方选用不同的煎药用水。如百合病属心肺阴虚有热,故百合地黄汤用泉水煎之,取其下热气而利小便。欲作奔豚之证为心阳虚而肾水欲动,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煎之,取其去水寒之性,不助水邪。胸痹之证属胸阳不振,阴干阳位,故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以白酒煮药,取白酒之辛散,行药性而助药力,通阳气而去阴浊;而枳实薤白桂枝汤虽亦治胸痹,但病已涉及胸胁心下,阴寒之气走窜冲逆,故煎药不用酒而  相似文献   

12.
弓箭之争     
石兵 《人事天地》2011,(11):60-60
弓与箭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却在某一天分道扬镳了。 分手的原因是箭认为两者差异太大,身份不配。箭快如闪电,杀伤力巨大,弓则缓慢沉闷,使用时还费时费力。时日久了,箭便有了骄傲之心,觉得弓不过是陪衬自己的附属品而已。最令箭不能容忍的是,  相似文献   

13.
心肾相交根基于阴阳五行学说,从水火升降之观点演绎而成。源于《周易》,本于《内经》,发挥于汉唐,至宋明方成体系。心肾相交是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的高度概括。 心属南方热火,肾属北方寒水。心火下降以暧肾水,则肾水得以蒸腾,滋养周身;肾水上乘以济心火,则心火降而不亢,神明守舍,血脉亦周流有序。如此水升火降,阴平阳秘,生机盎然。故有“阴阳的平衡,根本在心肾的相交”之说(刘保和: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论文集,33页,1981年)。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其中“无犯王法”一语,历代注家均释为诚人勿触犯国家法律,以免刑杖加身而致外伤,千百年来,几成定  相似文献   

15.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唯女子与舆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志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相似文献   

16.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日嘉州"。崛起于嘉州大地的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情系这方水土,深得山水灵气,以水兴电,点亮万家灯火,以水惠民,润泽千家万户,以气相通,温暖嘉州大地,以似海温情接待四海宾朋……股海扬帆,乐山电力不负重托,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发挥体制、机制、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大力开发电源,  相似文献   

17.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后世医家各有诠释,但并无统一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临证所得,试作探析. 1 前贤观点存疑 《伤寒论》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对此证的认识在"脉沉紧”之前后文关系及主治证上后世医家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苓桂术甘汤证仅适用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不包括"身为振摇”,认为"身体振摇”是真武汤证.如丹波元坚、柯琴、张路玉等.其二,认为"身体振摇”与"心下逆满,头眩”等都可用苓桂术甘汤.如尤在泾、成无己、喻嘉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文心雕龙&#183;养气》篇为本,结合其它篇章,探讨了刘勰“气”之思想来源,“气”之概念在中国思想史及文艺理论史中的流变。文章认为,《养气》中“气”为“元气”,即生命力,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兼具的,充塞于天地之间,形诸作家作品的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20.
阴火一词,始于东垣,贯穿于《脾胃论》之始终,然李氏终未详释之,故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未成定论。笔者对此小有感悟,发表点滴之见,仅供参考。1 概述1.1 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经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生理情况下,因脾胃为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