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但一般认为,孔子关注的只是现实生活,宣扬的是一些仁爱学说,很少谈到道本身,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没有言说性与天道。因为性与天道的问题是中国思想中的最高部分,所以孔子关于它的言说是有界限的。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下学是形而下,上达是形而上。他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惟一的道本身。孔子关于天道的思考集中表现在他的天命观上,其天道就是天命。孔子反对作为人格神的天。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而且也反对各种天地间的鬼神观念。他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而不是那种超出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奇异和神秘的现象。如果说孔子所说的天道是天命的话,那么他所说的人道就是礼乐。礼作为人道给人的存在确定了一个边界:哪些是可以存在的,哪些是不可以存在的。但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从建立经修改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后代对于前代的礼均有所损益。  相似文献   

2.
高书文 《前沿》2012,(22):51-53
孔子其学宗旨在于对成德成圣的追求,而其成德思想则来源于其对“性与天道”的自觉.“性与天道”是孔子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孔子通过明鬼神之异,肯定人客观存在的现实性.进而辨人禽之别,明人伦责任,将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道德本性.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本性来源于天道,天是的人的道德本性的形上依据.从“仁者,人也”对人的道德本性的界定,到“知天命”“畏天命”的表述,再到“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孔子从来没有离开对“性与天道”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3.
天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话语之一,本文对天道在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不同境遇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自从实现了"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后,天道始终与王权纠缠一起,论天道之动因在于给王权一个新支点,给现实一个新秩序.老子以天道来统领王权,开拓了人的涵义,他对天道的大胆探索,具有反偶像、反权威之重大意义.孔子服从于王权对天道的占领,对天道领地进行了小心回避,但这种沉默的态度本身表明了他对王权神授有所怀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耿余 《理论月刊》2007,(2):71-73
儒家思想中的“比德”说具有明显的格式塔美学特质,运用格式塔美学原理对“比德”观念进行阐释,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孔子及儒家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宏观上强调功利而具体观照过程又超越功利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改进行政管理的方式,建立公正的行政管理体制。所以,如何在制度上促使政府行政公正,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保证政府行政公正,必须在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身份安全上做好制度安排。行政公正的观念一切制度安排都是由观念引发的。观念包含什么,决定了制度安排的状况。“行政公正”的观念决定了行政制度安排的状况。那么行政公正意味着什么?一般说,实现公共利益的行政,就是公正的行政,所以公共利益是行政公正的基本标准。亚里士多德将公共利益视为正义的依据,并认为照顾公共利益的政府就是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孔子之“仁”的提出从根本上乃是要为“周礼”的复兴与重建奠定新的基础.由于“周礼”作为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建构是属于形而下者,那么为之奠基的首先应当是某种形而上者,所以“仁”在孔子那里便首先体现为他的“仁学形上学”的建构.在孔子的“仁学形上学”中,“仁”首先是指天道内在于人的德性,亦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次,此德性之“仁”作为形而上的“性体”,一方面它具有一种“至善”的品格,另一方面它还有导人“向善”的意义.然而,从当代的“形而上学奠基”的视域来看,此作为形而上的性体的“仁”及与之相关的“仁学形上学”仍是有待奠基的.在孔子那里,能够为此形上性体之“仁”和“仁学形上学”奠基的观念就是作为本源情感的仁爱,后者乃是人的最源初生活体验,是先行于一切主体性存在者的在场,并使之存在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作为主体性存在者的人的本真存在样式.同时,这种本源的仁爱情感,一方面会显现为一种差等之爱,另一方面又会具体表现为一种“爱而利之”的行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导致了现实的利益冲突问题,后者使得作为制度规范之“礼”的建构具有了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简海燕 《湖湘论坛》2003,16(4):62-63
中国传统民法文化是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 ,以习惯法为主体 ,大量的民事行为通过非国家的交涉领域与渠道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要求民法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培育现代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3.
政者,正也     
刘建明 《当代广西》2009,(19):43-43
春秋时期,孔子在回答季康子问政时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政者”,是指执掌权力之人,也即为政者。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既有为官之正。也有为人之正。  相似文献   

14.
李宣 《创造》2011,(7):95-95
“天道”不一定都“酬勤”,但是“天道”始终“酬智”。拥有勤劳和智慧,才能使人们聪明地、富有效率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京华 《求索》2022,(4):66-73
虞夏商周,别称“姚姒子姬”,合称“四代”。四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代。政治上的创举、社会伦理的开端、学术思想的起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中庸》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汉书》接着说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可知“四代”是儒家共认的开创阶段。《尚书·虞夏书》记载的“虞廷十六字”,古称“三圣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然认为有“道心”,就必然承认世界上有统一的客观的规则;既然认为有“人心”,就必然是承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承认人类的作为与天道相背离的可能性,而应时时加以警惕。这一界定和分疏,既是儒学、理学、心学的渊源,也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虞舜时期是“四代”中最初的时期,虞舜时期影响着上古时期大约1800年的文明历程,直到孔子、孟子出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化──浅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郭晓丽传统的儒学思想能否用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能否用于市场经济建设,许多人仍存有疑问和歧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仁学”思想内容,回答这些疑问,表明经过批判改造了的孔子“仁学”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卜安淳 《公安学刊》2003,(2):30-32,87
在古代案狱诉讼中,当事人“辞服”与否是审判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此。审案者把刑讯当作主要法宝。当今社会,自上而下要求服从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要求被告人“坦白”的国家刑事政策和要求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刑事诉讼法条文,都使司法人员形成要求犯罪者“认罪服法”的观念,因而重视对口供的获取。因此,变司法人员的统治观念为服务观念,把司法工作对“威信”的追求转变为对“公正”的追求,是防控刑讯逼供犯罪的当务之惠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张栻是宋儒中最典型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家,由人道而及天道,把人伦道德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把哲学作为人伦关系的论证工具,这是张栻理学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湖湘学派理学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志。 本文不准备对张栻的伦理思想作全面的论述,仅就其中最具特色的以“性”为本体的道德论进行探索。 把“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前人多曾论及。孔子的伦理观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孟子则以人性“善”为基础,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而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