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樵夫 《观察与思考》2005,(12):56-57
<正> 这年,四十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雅典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附近开办了一所学园,他在学园的入口处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在出口处写着"能谈哲学者才可治国"。那时,懂几何不仅意味着具有一种求知的可责品质,还有一颗向往着美的心……我现在仿佛看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在我的面前,我的心绪宁静了许多。昨夜,心里还仿佛满地泥沼,而燥热的风挟裹着路边卖瓜人尖扎的叫卖声更仿如一片瓦砾飞打过来;今天一早,对面哪家的屋子里传出电锯声,锯声是以少见的坚韧搅着你。这才六月初啊。这样的声音常让人的心无端地荒芜起来,糙砺起来。我总是在这样的时候,感到了某种恍惚与疼痛,灵魂披头散发四处游荡。早上,六月的阳光粗暴地与锯声打着你眼、耳乃至心。今年,在宁波可感知的春天、夏天和酷暑仿佛一步就迈到你跟前,心灵缺乏感知的痕迹。我每每这时,就渴望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即便我们的灵魂不可与之比肩,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不再游荡,也可以寻觅到可仰望的依恃。我现在喜欢  相似文献   

2.
刘畅 《北京观察》2015,(9):54-55
<正>天空淅沥,烟雨蒙蒙,正是初秋好时节,一支队伍正行进在蜿蜒崎岖的北京西山林间小路上。虽然天下着小雨,道路也很泥泞湿滑,但整支队伍井然有序,缓缓前进,不时传来喊号鼓劲的声音。70多年前,还是在这条小路上,也同样活跃着一支队伍、一群人,他们为了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穿山过林,往来奔走。历史的星空仿佛在这一刻定格,两支队伍慢慢重合在了一起,他们同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向着希望和未来前行。  相似文献   

3.
莲子 《民主与法制》2013,(25):23-23
如今,我们对生态问题最为切近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于一次次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撞击,这也在挑战着人类的生态良知。对此,有的人无奈叹息,有的人麻木漠视,亦有一些生态环保卫士,发出自己的呼吁、呐喊,更不乏那些身体力行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人生这列快车把我们载入了初中站。在初中站中,我见到了很多站牌,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块就是——思想品德。思想品德,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品质、道德,即做人的道理、信念。当我迈进初中,第一次接触思想品德课就觉得它好亲切。  相似文献   

5.
放牛娃     
史可:我的双耳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正挣扎着想要感受来自自然的声音,我身边的牛儿张着嘴,我猜它正用它自己的语言唱着最美最动人的歌,却小气得不让我听见。那我呢?我的声音是否也能拼凑出一段欢快的旋律和牛儿的歌声相映成趣?我的声音是否也能引起这世间天地万物的共鸣?我的声音是否也能穿越草原,讲个故事给看着这幅画的你听?我……是否像你一样,也有动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樵夫 《观察与思考》2005,(10):54-55
<正> 五月的阳光仿佛发出了哔剥作响的声音,尽管有一二天细碎的雨帘挡在了我们的眼前,但明朗而有些脆性的阳光依旧打入心底,让人的心灵无法庸常。我怀抱着《柏拉图》全集以及七八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来到一个僻静之所。这是上好的去处,茂密的法国梧桐树遮蔽着脆脆的阳光,芳草萋萋地从脚下向远方无垠地漫泛、延伸着缓缓的江水平和地流淌着。我长久地凝望着眼前这一派宁静的景致,内心有一股莫名的激动漫上心头。阳光从树梢间落下来仿佛珠子跌落在绵亘的草地上,无声无息。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田歌 《北京观察》2015,(11):50-53
今年10月1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我和其他44位电视工作者一起获得了"德艺双馨"奖,这也是我第二次获得这个荣誉.站在领奖台,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都说人是特别容易喜新厌旧的动物,但有些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做的事情——呼吸吃饭,我们却从来不曾厌倦.同样,几十年来我有一句数不清说过多少次的话,就是——"观众朋友大家好,谢谢大家的掌声",每一次也都是我心底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看了大卫·费尔德曼(DAVID E.FELDMAN)的新书《战火中的友情》(BORNOF WAR),我仿佛又回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1944年和美军第14航空队驻扎的中国西南重镇昆明。这本书封皮上的照片是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主席和美国一等兵霍华德·海曼并肩而站,使我不觉又回忆起1945年时的抗战时期的陪都  相似文献   

9.
我爱你     
面对他,嘴唇轻轻吐出“我爱你”,世界仿佛静止下来,你听到了你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声音;面对他,“我爱你”这三个字变成了模式;面对他,“我爱你”成了精神的枷锁……  相似文献   

10.
曹芃 《台声》2004,(8):66-69
走进王榕瑜的办公室,我见到了身穿丝绸套装的她。初见时怎么也不敢相信,站在面前的就是从台湾只身来内地打拼的女商人,更看不出董事长头衔给她带来的威严,有的只是和常人一样的亲和力和开朗的性情。巧的是,我到的时候她正在侍弄前一天从什刹海买的荷花。她告诉记者,我很喜欢这种花,无论到什么时候都那么圣洁。这让我想到了她做的环保事业,我们的话题也就从我们  相似文献   

11.
郎全发  陈张林 《求索》2012,(1):127-129
"良知是呈现"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地位,也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基石。该命题包括了如下环节:本体的逻辑构造;良知呈现的主观条件在于人有智的直觉;呈现的动力在于超越的道德情感;而呈现的结果不仅成就了自律道德,物我合一的圣人境界,也使得一个圆满的道德的形上学建立起来。对此命题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夏日行板     
当夏天像一首歌的尾声一样,渐行渐远时,我免不了又坐在这里,感受它傍晚时分最后的余晖。我所见到的夏天也永远是这样:夕阳呈现在地平线上,大地在四射的光芒中沉下去。这明亮、灿烂的夏季的黄昏令我如此着迷,它使我的情感仿佛也染上一层金黄的颜色,让我沉醉、感喟。在我的感觉中,夏天漫长而又短暂,有着一种我想说却无法说出的神秘力量。仿佛夏天不再是夏天,而是我所面对的一个人,高大朴实,沉默。我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我坐在这里,沐浴着一天中最后的光辉,就像细小温暖的尘埃,漂浮在一个庞大的合唱团金色…  相似文献   

13.
一、申办奥运 18年前邓小平"中国要申办奥运会"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响起,7年前,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声音似乎也不太遥远,这-切仿佛就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站立在星空下面,朗诵《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是937年前的声音,如此漫长的时光,在今夜被缩短了,我仿佛就与苏东坡站在一起。在我面前,可以看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看见的不是937年前的那个时间,而是自己的心灵,因为苏东坡的心此刻也是我的心。  相似文献   

15.
栾铁虹  陈婷 《两岸关系》2008,(10):38-39
走进南京1912,在以民国建筑为主体,加上中式装饰格调柏茶客老站里,飘溢的茶香,舒缓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久远的年代。很快,我们见到了这里的主人——台商刘杰和夫人。围坐在一起,我们说明了来意,一边品尝着台湾乌龙茶,一边听着刘杰和夫人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是我最崇敬的人……”看着书房墙壁上悬挂的由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纳杰布先生亲笔签赠的埃及仿古的纸莎草画,他那热情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我们第一次见到哈桑·纳杰布先生,还是在1956年英、法、以三国入侵埃及的日子里。那时,我们刚考入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全中国人民都积极声援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和反对英、法、以侵略的斗争,我们用刚刚学会的阿拉伯语,呼喊着“声援埃及”的口号,参加游行和天安门前的集会。在埃及驻华大使馆门前,我们系的一位学生代表,用阿拉伯语宣读了支持信,哈桑·纳杰布大使站在使馆阳台上,…  相似文献   

17.
静寂     
静寂,四周死一般的静寂。没了欢声,没了笑语;只见闪电,不见雷鸣;炼塔虽林立,机器却不轰鸣;车轮滚滚,却悄无声息。仿佛声音怕惊扰人们的好梦,已经悄然遁去。声音真的那么乖吗?不。这是命运与我玩的  相似文献   

18.
忆迟宾     
谭舒绪 《春秋》2012,(5):22-23
时光荏苒.迟宾已离我而去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也许是情思所致.他的音容笑貌还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仿佛又看到他站在书案前.还是那么充满激情,那么全神贯注,挥动着他那如椽大笔,写出潇洒飘逸、苍劲有力的“真、善、美”三个大字。这如斗大字栩栩如生,笔笔生辉.闪现出迟宾一生不懈追求的品格和人生价值。同样,这三个大字也贯穿了...  相似文献   

19.
遭遇警察     
俄罗斯警察在中国人眼里可以说是臭名昭著.我去俄罗斯之前,听了无数俄罗斯警察巧取豪夺仗势欺人的故事,我至今相信这些故事都是真的.但是,真实的故事也有可能给人造成一个不真实的印象.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100个人在莫斯科街头分别看见100个警察,他们都没有抢东西,也没有挥舞着棍棒殴打老人和妇女,晚上我们见面的时候就不会说:今天我见到的第一个警察没有抢东西,我见到的第二个警察没有抢东西……我见到的第100个警察没有抢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东直门     
我虽说是个“老北京”,十八岁以前就没离开过,其实,我最熟悉的还是我出生并长大的东直门。在我两三岁上,家就从我呱呱坠地的羊管胡同搬到小菊儿胡同了,所以羊管胡同在我脑子里没留什么印象。我依稀记得,门前仿佛有一溜树,还有一片空旷的草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先后两次去寻过根,连一棵树也没见到。唉呀,东墙南墙都各盖了两间房,挤成蜂窝了。二十年代我们在这儿住时尽管穷,可还有个院子啊!这其实倒也不足怪。八十年代我还重游过福州的仓前山和伦敦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