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军 《前沿》2010,(24):166-169
杜审言是初唐后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其无论在近体诗形式上的发展、定型,还是在内容的拓展与表达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形成其卓立于初唐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边塞诗、山水诗更是开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雄浑壮丽诗风与山水诗雄奇、警拔、浑融诗风之先河,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其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纽带作用。对盛唐诗歌的启发、导引、推动之功,对唐代诗歌发展做出的重要艺术贡献,更为"沈宋"等所不及。  相似文献   

2.
唐代士人大量入幕,其中不乏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唐后期,士人入幕形成了风气,改变了士人入仕的途径,为国家储备了大量可用之才。同时,士人入幕还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小说作品,繁荣了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4.
彭磊 《求索》2007,(9):177-178
唐代诗歌评议逐渐呈现出一种小说化之趋向。发展至宋最终形成了“诗话”这样一种诗评格式。诗歌评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乃是由唐代文人及诗歌的世俗化引起的。本文将分阶段论述这样一种小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45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唐代墓志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系国民党起义将军、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安铁门人张钫先生所建造,珍藏了自西晋、北魏以来,特别是唐代墓志石刻。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为其题额“千唐志斋”, 并于尾部附有短跋:“新安张伯英, 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故名“千唐志斋”。铁门,古称“阙门”,是张钫先生的故乡。其地两山对峙,涧水东流,旧  相似文献   

6.
王斌 《求索》2013,(8):125-127
久负盛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明代诗歌接受史上其关注度和好评度竟然下降到二三流诗人的水平.甚至受到部分诗论家的激烈批评。这一现象源于明人的诗学观念,一方面。由于文学流变观念的强化,杜牧被认定为一个“变之极”的晚唐衰世代表性诗人:另一方面.因与宋诗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杜牧被极端宗唐抑宋的明人看作开宋诗“不良风气”的罪魁。杜牧诗的这一遭际展示了一种普泛化、极端化的诗学观念如何深刻地影响到明人对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重论湖南之名的始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范弟 《湖湘论坛》2001,14(1):90-91
湖南,作为一个地名,最早出现在何时,恐怕是难以指实的,但要谈湖南的历史,对这个问题又不得不加以考察。  在唐代中期以前的各种文献中,还找不到一处作为地名(当然这里是指与今日湖南地域相关的)出现的“湖南”之名,如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都曾写下了有关湖南的不少诗篇,但其中找不到一处“湖南”的字眼,倒是“衡湘”、“潇湘”、“荆湖”之类指称今日湖南地域的字眼在唐中期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到了唐中后期诗人如刘长卿、顾况等人有关湖南的诗作中,“湖南”这个名称就频频出现了。如此看来,“湖南”…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道教崇拜炽烈的时代 ,唐时的文学深深地沉淀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唐传奇中的道教审美意象 ,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那一时代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体验和审美趋向的象征。仙人、仙境是唐传奇小说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 ,也是唐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认识和审美趋向的集中体现。神仙思想的产生早于道教。当人类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悲哀的同时 ,也就产生了生命永恒追求。《山海经》中就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的记载 ;战国时燕齐一带的人们相信海上有仙岛仙山 ,其上有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  相似文献   

9.
由于唐代国史多系“总辑各实录事迹而成”,而唐代国史又是现存新旧《唐书》的基本材料来源,故此,对已佚历朝《唐实录》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现存唐代史料价值的认识。本文仅就唐代会昌朝重修《宪宗实录》的有关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些欠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唐史学界。 唐代会昌何以重修《宪宗实录》?一般史籍多认为是李德裕所为。为便分析其细处,以下引录: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周会(墀)墓志铭》“德裕会昌中,以思撰之元和朝实录四十篇,溢美其父为相事。公上言”,所上何言?《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周墀》有云:“故宰相德裕重定元和实录,窜寄它事,以广父功”。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7)
唐传奇作品中,士子婚恋的佳丽多是唐代名门望族女子,其所占比例约为43%。唐传奇将名家女子主群分为人与人之恋、人与神之恋、人与非人非神之恋。产生此文化现象的原因有唐代时人浓重的门第观念、对富贵权势的追求以及唐传奇作者对高门大姓艳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王早娟 《求索》2011,(8):176-178
唐代诗僧广宣中唐时期在文坛上颇为活跃,曾与当时诸多知名文士有过诗文交往,其诗歌也受到了这些文士的一致赞誉,但后世文献有关广宣的记载却对其形象多有贬抑。依据唐代社会以及后世有关广宣的文献资料,结合留存的广宣诗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广宣的诗歌在中唐文坛的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形象之所以被有些文献贬抑,主要原因是他的僧人身份及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使然。  相似文献   

12.
唐长安以其皇家之尊和富贵之气,成为太平盛世和幸福人生的具象符号;长安的科举考试和政治生活,给人们带来难以忘怀的生命巅峰体验,也把人生和创作推向新的境界;唐代诗人以留居长安为人生荣耀、以进出长安为成败标志,对长安有一种葵花追日般的执著,生命为“长安”而绽放,诗歌因“长安”而精彩。在唐代诗人的生命历程中,“长安”情结发挥了精神引导和现实驱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解读唐代诗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因而也是进一步体悟唐诗风貌不能忽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从大陆渡海入台的“河洛郎”!台湾同胞素以“河洛郎”自称,并称大陆祖居地为“唐山”。据传,“唐山”指横贯闽南粤东的长山山脉,因闽南粤东之地开发始于唐代,故称“唐  相似文献   

14.
刘健芬 《新东方》2002,11(5):51-57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陈子昂、白居易的诗歌复古理论,从客观来讲,是顺应时代政治思想的产物;从主观来说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的诗教原则。他们的创作成就,远比其诗学理论更高。这说明文学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理论并不能限制他们在艺术上的出色创造。陈子昂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都远在他们的诗学之上。  相似文献   

15.
徐国荣 《前沿》2013,(22):150-152
唐代咏物诗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时期为唐朝咏物诗的准备期与形成期,盛唐时期为特色完成时期,中唐、晚唐咏物诗在盛唐咏物诗的基础上各有变化,每个时期的独特演变共同组成了唐代咏物诗坛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7.
扶沟杜氏     
据《杜氏族谱》记载,扶沟杜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扶沟杜氏元朝末年由大名府滑州(今河南滑县)迁到扶沟,因种种原因,世远谱缺,无以论世系,故以初徙扶沟者为始祖,至今已繁衍200余代、5000人之众,分布于全县40余个村庄。明清以来,杜氏已发展成为扶沟的名门望族。扶沟杜氏秉承其祖诗圣遗风,诗书传家,忠厚继世,代有名贤。据《扶沟县志》和《杜氏族谱》记载,从四世杜清起,明清两代,科第代显,功名不断。以科…  相似文献   

18.
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是城镇中比较固定的商业区域,早在西周时,我国就出现了“市”。本文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到唐代,“市”已发展演变为多等级,多层次的商业区,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以及按各种商品分类的“行”。各等级的市均由政府统一委派官吏,设立制度,对商品购销活动的地点,时间、衡器、物价、商品质量、非法贸易活动、内地与外地外番的交易、市场秩序和市容等进行全面管理,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市场管理制度。但随着唐代社会商品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唐中叶以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夜市的出现,坊市制的突破,标志着旧的市场管理制度也将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即精神、物质环境)影响和封建文人志趣爱好、身世遭遇的视角论述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发展之必然,同时分析比较了盛唐的王维和中唐的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寻迹沃州湖     
沃洲湖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唐代诗人、墨客、高僧聚会最繁密的一块胜地。沃洲湖位于剡溪上游的新昌县城东15公里处。这里四环高山,遍布瀑泉。唐代诗人白居易称其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为目。”而诗人李白更是直以颂言“胜境美沃洲”。沃洲湖的驰名,多是因为人文之盛。自东晋始,以竺道潜、支遁为首的高僧和孙绰、王羲之等雅士,长期盘桓于此,结庐讲经,翰墨传情,引来了诸多名士的聚会。由于此地进退自如,除文士高僧流连之外,就连唐代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安营扎寨,至今还留有遗址。舟游沃洲湖,使我们感受到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