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这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从而共同促使城市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使城市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所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2.
龙子午 《中国发展》2013,13(2):9-12
该文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资源定价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发展理念不科学等,建议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成功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推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尽理想,对其效率评价亦不能很好地揭示土地生态系统的内部特征。故基于系统理论视角,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系统解构为三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矩阵型结构的网络DEA模型,对2006—2013年中国各省市土地资源生态利用状况进行效率评估,并进行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环境子系统效率低下是制约土地生态效率提升的瓶颈;土地资源生态效率和社会子系统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子系统呈现发散态势,环境子系统较为稳定;土地资源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人均绿地和市场化进程呈正相关关系,与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区位因素影响明显,土地执法水平影响不显著。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经济韧性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涵,本研究梳理了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分析了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几大因素,提出了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所需要做好的几项经济金融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政策环境、社会资本、金融发展都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各个城市应当进一步加强建设“韧性城市”的前瞻意识,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各地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以及引导金融业更好助力城市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5.
马勇 《人民论坛》2013,(10):105-107
当前,农村城镇化浪潮正在冲击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农村城镇化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城市发展进程中,能源短缺和能源浪费问题并存,因此,研究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和政策调整对建设生态文明型农业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光 《桂海论丛》2014,(6):55-61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规模扩张与城市承载力存在二律背反,有效的城市融入需要兼顾农民工利益诉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运用多目标决策法和趋势外推法对浙江省人口承载力进行测算,发现浙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逼近人口容量阈值,而且经济—人口协调偏离度指数逐年升高。经济社会子系统对农民工的吸附力强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约束力,决定了当前以行政手段为主对农民工进行"逆向梯度筛选"无助于控制城市人口总量,反而会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建议从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强化公用服务三方面入手,加快相关主体的利益耦合,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开发、城市环境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城市建设一方面要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可通过采取城市建设措施,创造有利的城市环境与条件,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入WTO,对我省城市建设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不对外开放)、城市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从我国“入世”承诺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看,冲击不大。但从长远看,“入世”带来的开放、竞争及与国际接轨将对我省的城市建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可以享…  相似文献   

8.
综合评价城市有若干要素,在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声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市民行为对城市声誉具有重要意义。以"行为"的基本概念为理论起点,通过对杭州等五座副省级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与环境、城建与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吸引力与物流、民生概况、教科文卫等七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品质城市应具有的基础、特色和发展要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对抑制城市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一新生事物在其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应旭 《人民论坛》2012,(14):182-183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城市经济总量快速上升,这主要得益于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制度优势、投资拉动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过度依赖投资、缺乏增长极引领、城乡制度衔接不畅、经济要素选择偏好等因素限制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该通过加强城乡制度改革、促进产业集聚、培育贵阳增长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途径,推动贵州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