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章义 《西亚非洲》2005,30(5):14-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是大战的一个赢家。说非洲是大战的一个赢家,主要表现在这次战争彻底打败了德、日、意3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非洲利用时机自我发展,壮大了实力,提高了非洲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和认识水平,不仅使非洲避免了法西斯奴役的厄运,而且为非洲独立斗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扭转这一趋势,具体做法是:增加国务院预算、外交官和对外援助官员数量;宣称"不与伊斯兰开战",以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用软实力方式替代军事援助;用新反恐战略取代"全球反恐战略",并不再使用"反恐战争"一词.但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军事化、军民关系的失衡,以及军工复合体对美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导致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难以改变,更何况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实际上并不排除外交政策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巴基斯坦不仅再次成为"前线国家",而且由于支持美国反恐战争而成为美国的"非北约主要盟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性模式。一是经济危机管理机制,在经济危机周期性不断爆发的年代,危机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以1913年成立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为标志。二是社会危机管理机制,在劳资对立、社会矛盾尖锐、种族冲突不断的年代,主要解决社会矛盾,包括一整套“反共”、反工会机制,代表性机构是1908年成立的“联邦调查局”。三是战争危机管理机制,包括军事机构改组、情报机构的建立,以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为代表。四是国家安全危机管理机制,适应当代美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综合危机管理机制,以1947年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为代表。美国为了适应反恐战争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机构调整可以说是美国危机管理机制的第五次革命,主要以“国土安全部”的成立为标志。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19日美国和英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与英国等国发动了对伊拉克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这既严重地打击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经济复苏,还对正处于衰退中的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如同“雪上加霜”,使得全球经济复苏拖延,  相似文献   

6.
军事外交和军事合作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选项。美国军事重返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完成于反恐战争时期。在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的背景下,美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强调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双边军事关系,也注重在多边场合的战略阐释,通过军事教育与合作项目向东南亚内陆国家实施军事渗透。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军事外交打破了中美地缘战略平衡,中美战略博弈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7.
"新帝国主义"霸权行为是美国为解决中心地区无止境的资本积累和维持全球军事霸权,而对其他国家进行领土权力控制所造成的结果,其突出表现形式是美元霸权、新自由主义剥夺性积累、单边主义和"新炮舰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创美国经济以及美军深陷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泥淖,宣告美式新自由主义神话以及美国通过穷兵黩武推行的"新帝国主义"全球进攻战略的双料破产,使美国的霸权遭受沉重打击.尽管美国正通过制造金融战争来搞垮竞争对手国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或制造地区局势紧张来破坏他国现代化进程,以延缓自身霸权的颓势,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的扩展和深化,美国霸权终将在愈来愈猛烈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美国北极战略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雏形阶段,到后冷战时期前20年的成型阶段,以及奥巴马时期的确立,并伴之特朗普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变化。本文认为二战后美国北极战略的三阶段变化,不仅源于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和政治安全环境的变化,更源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则基于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美国对国家安全威胁认知和判断的变化。通过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北极战略,本文认为不同阶段的美国北极战略具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包括第一阶段因美苏争霸需要而呈现军事化的特点、第二阶段因冷战结束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而呈现出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特点、第三阶段因强调地缘政治博弈甚或大国竞争而呈现“回归”传统安全乃至军事化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兼具“回归”国际合作和“延续”大国竞争的双重特点,美国北极战略因而呈现出既寻求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又继续军事化乃至“高边疆化”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是冷战后海外用兵最为频繁、进行军事干涉行动次数最多的国家。研究者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军事干涉在决策和实施上具有很强的单边主义色彩,其突出特征是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在决定使用武力时一意孤行,时常将自身意志凌驾于联合国和国际法之上。通过考察冷战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重大军事干涉行动中的选择可以发现,尽管美国在使用武力的决策上较少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约束,但它在军事干涉行动中既不是纯粹依靠自身力量单干,也不是依靠其缔造的多边或双边军事同盟,而是经常性地采取联合阵线的方式执行军事打击和战后维稳行动。联合阵线的目标确定性及手段灵活性为美国主导军事干涉行动提供了便利,而规避集体行动的困境、让伙伴承担军事行动的负担、为干涉行动寻找合法性以及减少美国的投入和损失等考量,也使得美国具有招募多国参与其军事行动的强烈动机。由于当前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不少国家倾向于加入美国的军事干涉联合阵线,以便在美国主导的等级体系中获取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当年美国经济零增长,第四季度曾一度下滑6.8%,2009年全年GDP继续下降2.6%,一些有关美国已经衰落的议论开始出现。但是从美国最近的统计数据看,2009年以现值美元计,其GDP仍高达141190亿美元,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且在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救助措施后,2009年第三季度起美国经济已开始企稳回升,只是其经济增长方式或许将出现一些新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美国于1991年和2003年对伊拉克发动了两次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性的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即两次海湾战争。两次海湾战争时隔12载,美国战争动员完成了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全面战争动员向冷战后局部战争动员的演变。第一次海湾战争之时,处在全面战争状态的战争动员,尚不能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军事航天技术迅速发展,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太空军事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导弹和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和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较量。这两对矛盾不断激化而且相互交错,构成了未来发生"太空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斗争就已开始,特别是在60年代中期,美苏展开了旨在"确保相互摧毁"的以洲际核弹道导弹为中心的军备竞赛。为了应对进攻性洲际弹道核导弹的发展,美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开始研制和部署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与反导弹系统的矛盾较量从冷战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2017年"萨德"入韩在相关大国间引起激烈争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苏迅速开始研制和发射军事卫星,卫星与反卫星武器的矛盾斗争也随之开始。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这场战争被称为"最初的太空战争"。太空是在新科技革命强力驱动下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安全战略新空间、新领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关乎国家安全顶层设计的太空军事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12日爆发的黎以冲突已成为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最严重的一场军事危机.美国在此次冲突中明显偏袒以色列,从长远看,这对美国中东战略将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4.
以阿富汗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为标志,中俄美在中亚的战略存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存在从高峰滑向低谷,而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存在不断上升。文章选取军事安全、经济和能源、人文联系和国家形象三个角度,分析上述三国在三个领域各自的状态和变化,并对它们的优势和弱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美国经济安全政策的目标、原则及实施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在对待经济安全的态度上,表现出既重视又不重视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历任总统都明白无误地强调靠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来作为美国的最后防线,认为一个有活力的国内经济是美国发挥全球领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较少使用经济安全一词。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用美国外交政策专家罗赛蒂(J.A.Rosati)的话来说,就是属于“低级政策”之列;一方面,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国际经济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时,常常用来达到经济安全目标,特别是不少对外经济政策本身就是典型的经济安全政策,另一方面,从来没有正式制订过一个系统和明确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这一矛盾现象是了解美国经济安全战略的入口。  相似文献   

16.
汪波 《国际观察》2012,(2):53-59
冷战结束后,美国依仗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在中东全面推行霸权战略,试图以军事干预和政治改造的方式在中东地区建立霸权.然而,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却未能取得预期目标,不但大量消耗了自身实力,而且还导致了一系列美国难以应对的结果,其中包括伊朗神权国家强势崛起,恐怖主义威胁不断扩大,平民化伊斯兰革命全面扩展.面对各种反美势力的联合和做大,美国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收缩平衡战略代替军事霸权.收缩平衡战略强调,美国应把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转交给这一地区的盟友,通过它们和伊斯兰敌对势力形成的均势来遏制对手的扩展.同时,美国必须从中东地区撤出地面军事力量,消除伊斯兰敌对势力鼓动的普遍反美情绪,用更为隐蔽的方式来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和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美国拜登政府推出“一体化威慑”战略,通过强化亚太前沿军事存在、翻新各种作战概念、打造军事集团等手段,强化“印太”军事威慑,企图借此巩固霸权地位。但该战略引发了地区军事化与地区经济化、军事一体化与地区战略自主、威慑止战与威慑致战三大矛盾,不仅冲击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侵蚀地区国家战略自主性,还大大增加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危害亚太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45年到 1 991年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对峙。东南亚地区就是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整个冷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 40年代后半期 ,即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在这段时期里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策核心主要是中国 ,东南亚在其外交天平上相对较轻。美国一直忙于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对东南亚地区较少顾及 ,对东南…  相似文献   

19.
战后以来,强大经济实力始终是美国霸权政治的基础,金融则扮演了美国经济"晴雨表"的角色。2007年后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削弱了美国霸权的经济"实力",使美国霸权战略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经济领域,奥巴马政府实施了经济优先战略,推动美国霸权战略的"国内化"转向,力图夯实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基础;在国际政治领域,加速推进"转型外交"进程,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协作;在军事领域,采取相对收缩的军事战略,适时调整海外军事布局,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各自的内容和含义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就是这两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走向是寻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平衡。二次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也基本按照这个模式演变,但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